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易雪 通訊員 杜正瀧
在濟寧市兗州區小孟鎮,小麥科技小院成為農業發展的“智慧中樞”。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小院不僅帶來良種良法,構建起糧食生產全產業鏈,還推動農機技術革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小孟鎮從 “經驗種田” 邁向 “科技種田”,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變。
科技賦能農業生產
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近日,濟寧市兗州區小孟鎮史家王子村的麥田里,小麥科技小院的博士們與種糧大戶張顯柱蹲在田壟間,手持儀器專注測量小麥光合指標與葉綠素含量。科技小院成員李傳梁指著飽滿的麥穗,向圍攏的村民細細講解:“旗葉寬幅適中、葉色濃綠,說明氮素吸收效率高,配合精準勻播栽培技術,既能保證穗粒數飽滿,還能降低后期倒伏風險!”
據了解,素有兗州“西北糧倉”之稱的小孟鎮,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億斤以上。這片沃土上,2.7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而科技小院帶來的農大 753、農大 761、山農 116 等優質小麥品種以及深松整地、免耕播種等農機農藝技術,正是豐收的關鍵。
由多方聯合組建的科技小院,依托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構建起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1000 平方米的院落內專業設備齊全,100 畝試驗基地形成 “實驗室 — 試驗田 — 示范推廣” 全鏈條。“以前曬糧怕下雨,存糧怕蟲咬,現在科技小院幫我們對接了烘干基地和智慧糧倉,糧食從地頭直接進倉,每畝多賺 100 多塊!”小孟鎮李海村村民李勇感慨道。
現如今,小孟鎮已形成 “良種培育 — 規模種植 — 烘干倉儲 — 訂單收購” 的全產業鏈,讓糧食成為農民的 “定心丸”。
技術與人才雙輪驅動
讓農業轉型走出加速度
“我們以科技小院為中心點,輻射帶動小孟鎮糧食生產,通過專家教授、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開展小麥‘耕、種、管、收’的全程技術跟蹤和科學研究,先后創制‘小麥深松少免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栽培技術’‘小麥節水節氮寬幅超高產栽培技術’等。”小孟鎮黨委副書記劉冰玉介紹,通過培訓、試驗示范等方式,不僅向農戶普及推廣農業種植新技術,形成“田間困難找小院,專家教授來支招”的農戶受益新模式,也為當地農戶節本增效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科技小院還是人才孵化器,已累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500 余人,帶動農戶掌握農業播種機維修使用、無人機植保等新技術,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在農機技術革新方面,裝有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的拖拉機進行小麥播種作業,實現“播種不重不漏、行距均勻一致”,提高土地利用率,減輕人力負擔,也為后續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機械化管理奠定基礎。
從 “會種地” 到 “慧種地”,科技小院正以技術革新與人才培育為雙輪,驅動小孟鎮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轉型。劉冰玉表示,未來,小孟鎮將持續深化產學研融合,推動智慧農業技術延伸,放大特色產業科技優勢,培育更多農業品牌,讓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戰略落地生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