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德黑蘭總統府內的氣氛比波斯灣的盛夏更加灼熱。隨著印度在克什米爾"辛多爾行動"中遭遇戰術性挫敗,伊朗外交部不得不緊急撤回駐伊斯蘭堡大使。這場持續五天的南亞軍事沖突,意外揭開了伊朗外交戰略的深層裂痕。
5月9日印巴邊境交火后,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48小時內完成兩項看似矛盾的外交動作:先是公開表態愿為"兄弟國家"巴基斯坦提供調解,隨即與印度簽署《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議定書》。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延續了伊朗近年慣用的"對沖外交"模式,卻在伊斯蘭世界引發軒然大波。
"德黑蘭的決策層顯然誤判了現代戰爭的形態。"前伊朗革命衛隊顧問法爾辛·賈瓦迪在接受半島電視臺采訪時指出。伊朗軍方參考2023年俄烏沖突經驗,試圖通過向印度開放恰巴哈爾港能源通道,復刻俄羅斯的能源杠桿效應。這個計劃建立在對印度軍力的過度樂觀評估之上——印軍836億美元的年度軍費、128架"陣風"戰機組成的空中編隊,在實戰中暴露出指揮體系混亂、多國裝備兼容性差等致命缺陷。
5月12日的空戰結果令德黑蘭措手不及。印度空軍在48小時作戰中損失5架主力戰機,其中3架"陣風"因法制導彈與俄制雷達系統兼容故障墜毀。此時伊朗與印度簽訂的軍需過境協議墨跡未干,協議中承諾的霍爾木茲海峽護航條款,反而成為卡塔爾、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集體譴責的話柄。
這種戰略失誤根植于伊朗近年外交政策的深層矛盾。2023年與俄羅斯簽署的20年全面合作協議,使伊朗75%的里海油氣運輸受制于莫斯科;2024年加入金磚機制時,德黑蘭試圖在"去美元化"進程中同時平衡中、俄、印三國利益;甚至在5月沖突爆發前,伊朗仍幻想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框架維系與巴基斯坦的"戰略伙伴"關系。
"德黑蘭的外交官們似乎生活在平行宇宙。"伊斯蘭堡戰略研究所分析師阿米爾·汗如此評價。當伊朗商業部長在5月11日向印度承諾保證能源通道安全時,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正在清點德黑蘭過去三年向也門胡塞武裝輸送的導彈零部件。這種兩面手法不僅激怒了伊斯蘭堡,更讓沙特領導的海合會重新評估與伊朗的脆弱默契。
地緣政治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5月13日,阿塞拜疆宣布暫停執行與伊朗的跨境鐵路項目,土耳其隨即提議將"中間走廊"計劃繞開伊朗領土。里海對岸的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長取消原定訪伊行程,轉而與阿聯酋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磋商里海原油轉運方案。這些變化直接沖擊伊朗突破制裁的核心戰略——通過連接中亞與印度洋的"南北走廊"重塑貿易版圖。
軍事分析家注意到,伊朗決策層仍沉迷于20世紀的地緣博弈思維。其154億美元的2025年度防務預算,尚不及印度單個邦的軍事開支規模。在波斯灣、南亞、高加索三個戰略方向同時發力的野心,與捉襟見肘的現實資源形成尖銳對立。德黑蘭大學國際關系教授莫森·沙里菲坦言:"我們的戰略工具箱里只有1979年革命的遺產,這在21世紀的復合型博弈中遠遠不夠。"
這場危機暴露出伊朗外交戰略的結構性缺陷。當沙特通過"2030愿景"以經濟投資重塑地區聯盟時,伊朗仍依賴什葉派民兵組織的軍事影響力;當土耳其憑借工業產能和北約身份周旋于各方時,德黑蘭的外交籌碼只剩下能源牌和宗教話語。這種失衡在印巴沖突中被無限放大——既無法阻止美國第七艦隊向印度洋的機動部署,又難以安撫伊斯蘭世界的集體憤怒。
歷史總在重演相似的錯誤。2021年阿富汗撤軍時,伊朗過早押注塔利班導致與中亞國家關系緊張;2023年蘇丹內戰中,德黑蘭同時支持沖突雙方引發非洲聯盟抗議。如今在印巴沖突中的戰略誤判,不過是這個古老文明在現代國際體系中定位迷失的最新注腳。
隨著中國外交部5月14日凌晨發布《關于南亞局勢的六點倡議》,伊朗再次面臨關鍵抉擇:是繼續在多極世界的夾縫中投機搖擺,還是重構符合自身實力的務實外交?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將決定波斯文明在新世界秩序中的最終位置。
本文綜合半島電視臺、路透社、印度報業托拉斯及伊朗學生通訊社(ISNA)5月9-14日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