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中小學科學規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12日,南都記者從教育部獲悉,《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正式發布。其中,《使用指南》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禁止小學階段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同時該指南強調,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
為何出臺指南?構建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
如今,人工智能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甚至進入校園。中小學生更是可以在AI的幫助下寫作業。老師和家長因此擔憂:孩子的真實學業水平是否會受到影響?如何避免“AI+作業”變成升級版的“偷懶神器”。
不少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完成的作業有了AI幫忙很快就能“秒出”答案。
安徽某中學初二學生牛同學表示,他一般將AI技術用在查閱歷史資料和寫作方面。在AI技術出來之前,他會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歷史資料。現在,他運用AI可以更快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并幫他進行相關整合。
在中學階段,文科類作業通常基于對大量知識點的記憶或是對固定材料的分析和解讀,用AI很容易生成可靠的答案。不過使用時間不長,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不少同學發現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越來越差,語文成績也隨之下降,AI對自己學習的實際幫助不盡如人意。“用多了之后會發現AI寫出的作文是沒有自我思想的,后來我的家長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就選擇性地使用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AI發展對未成年人的學習過程是把雙刃劍,學校的考核要主動調整,另外也要建立新的規范。
據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施行的兩項指南是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進一步落實培養具有人工智能素養的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使用指南》重點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場景,明確各學段使用規范,確保技術安全、合理、以有效地輔助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推動教育管理智能化。
而《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則旨在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通過螺旋式課程設計以及“課程重構、資源融通、評價創新、師資賦能”的聯動機制,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從局部試點轉向全域覆蓋。
如何規范應用?小學生要在老師、家長幫助下使用AIGC
南都記者了解到,《使用指南》明確了AIGC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即促進學生成長、輔助教師教學和支撐教育管理。
促進學生成長中有5個場景,包括:通過智能學伴系統生成多維診斷報告,精準匹配分層學習資源,支持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路徑、優化學習進程管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構建交互式學習環境,開展互動式探究學習活動,切實增強學生邏輯推理能力與創新思維水平;發揮人工智能伴讀系統的功能優勢,精準追蹤和分析閱讀軌跡、提供交互式導讀服務,并通過動態繪本、多方言有聲書等多元載體,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在教師與家長監督下,學生可借助人工智能助手傾訴情緒困擾,獲取心理健康疏導等。
第二類應用場景是輔助教師教學,提到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動生成教學設計,為不同層次和能力的學生提供量身定制輔導方案和資料列表,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教學;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開展互動性教學,打造沉浸式教學體驗,開展實時學情監測分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課后作業生成與批改以及學情分析,提升教學效率和降低教學負擔等。
第三類應用場景是支撐教育管理,包括助力校務智能化;助力教育資源均衡化,為偏遠地區學校自動生成適配本地課程大綱的教案、習題及多媒體素材;創新教育評價,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評價體系設計的輔助工具,實現人機協同教育評價;智能驅動科學決策,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擬推演能力與人類經驗,構建“人機協同”決策機制,提升管理科學性等。
針對《使用指南》提出的“分學段差異化應用”,教育部表示,小學階段的學生應在教師、家長幫助下適切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在課內有效開展人機協同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指導學生交叉驗證生成內容的合理性;高中階段可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評估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
“這一設計旨在平衡技術應用潛力與學生年齡適配性,避免低齡學生因認知不足導致技術濫用或過度依賴。”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說。
AI使用邊界是什么?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
AI在教育中的運用,引發了部分教師的擔憂。浙江金華五中的胡杭俞老師有20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她多次嘗試AI作答后發現,AI的語文答案比較死板,作文缺乏個性,學生階段建議少用甚至不用。
部分中小學生遇到難題就打開手機攝像頭“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試就“露餡”。
一些數學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學生長期使用AI不僅影響學業,還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出現不良情緒。
浙江金華數學教師方虓認為,長期使用AI最大的影響是會讓孩子有思維惰性,遇到難題就會退縮,他們只想著用AI等工具去解決問題,不愿意深入思考問題。一旦經過考試就會“露餡”,拿到不好的成績之后,他又想去努力得到好成績,但是因為AI的使用讓他形成思維惰性,進入惡性循環。
南都記者還觀察到,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一方面限制中小學生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嚴格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強化教師的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此外,進一步明確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場景中的輔助定位,強調其應用邊界。
同時,教育部強調,為保障學生隱私與數據安全,《使用指南》嚴禁師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各中小學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單”制度,經嚴格審核評估,僅允許符合教育場景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進入校園使用;教育行政部門將持續強化監管職責,對技術供應商的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及傳輸等處理流程實施動態審查。
另外,《使用指南》提出,針對視力障礙學生,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具備觸覺反饋與語音精講的實體媒介,便于其獲取知識;面向聽力障礙學生,系統可將課堂教學內容實時、自動地轉譯為手語動畫,保障學習過程的無障礙。
整合:易福紅
采寫:南都記者 呂虹 實習生 蔣佳瑜 發自北京
來源:央視 新華社 紅星新聞 中國網等
制圖:易福紅(豆包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