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大學生用AI(人工智能)做作業,教授怒打0分"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多方呼吁,在全國層面盡快建立統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標準與規范,方便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現如今,這一呼聲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推進。5月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對中小學的人工智能使用和通識教育做出統一規定。
教育部近日發布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及使用指南,首次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為青少年AI使用劃定了清晰邊界:小學禁用開放式生成功能、初中側重邏輯分析、高中允許探究性學習。這一舉措不僅回應了此前"大學生用AI做作業遭零分"事件暴露的亂象,更從教育本質出發,為技術狂飆時代的中小學生筑起了防沉迷堤壩。
AI依賴癥正在成為教育新隱患。當ChatGPT能秒解數學題、文心一言可代寫作文時,部分學生將技術輔助異化為思維外包。南大教授給AI作業打零分的案例,正是對"代勞式學習"的當頭棒喝。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發育未完善,更易形成路徑依賴。指南嚴禁直接復制AI內容、限制創造性任務濫用等條款,恰似給糖罐加上鎖扣——既保留技術甜味,又防止過量攝取損害思維牙齒。
防沉迷的關鍵在于培養批判性思維。指南的深層價值在于構建"技術免疫系統":教師需帶學生剖析AI文本的邏輯漏洞與文化偏見,這種教學設計極具前瞻性。就像數學教育從不止步于計算器使用,而要理解公式推導過程。當學生能識別AI詩歌的意象貧乏、發現解題過程的邏輯跳躍時,技術才真正成為思維磨刀石而非替代品。某實驗學校開展的"人機作文互評"課程顯示,經過針對性訓練的學生,AI依賴率下降47%。
AI教育的終極命題是守護人的主體性。指南強調師生互動核心地位,實質是重申教育本質,避免學生乃至老師利用AI工具"偷懶"。在杭州某中學的AI地理課上,教師用衛星圖像生成器輔助教學時,仍堅持讓學生手繪地圖以建立空間思維。這種"科技為用、育人為本"的實踐,正是對指南精神的最佳詮釋。
當AI已經全方位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教育領域的制度性規范來得正是時候。期待高校盡快跟進相應準則,讓AI倫理教育貫穿人生全周期。畢竟,教會孩子駕馭工具而非被工具駕馭,才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真諦。與此同時,作為孩子的父母家長,在孩子使用手機、電腦等過程中,同樣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引導,不要讓他們過度迷戀、依賴AI。
文/苑廣闊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