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5月12日公布的數據,今年1至4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017.5萬輛和100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9%和10.8%,歷史上首次在年度前四個月雙雙突破千萬輛大關。中國車市能夠取得這一成績,也折射出背后多重的深層驅動力。
首當其沖的便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與結構性優化。這也是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持續多年的政策扶持、技術研發投入以及完整產業鏈構建的必然結果。政策的精準引導為新能源汽車的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前,中國品牌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領域已建立起全球競爭優勢,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的崛起即是明證。
比如,比亞迪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703.6億元,同比增長36.35%。歸母凈利潤91.55億元,同比高增100.38%,創下單季度新高。比亞迪的業績增長主要源自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持續強勁表現。
同時,智能網聯、輔助駕駛等新技術在國產新能源車型上的快速應用,也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需求。
其次,中國汽車出口的強勁表現是另一重要支柱。今年1-4月,汽車出口總量達到193.7萬輛,同比增長6%。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品牌汽車在產品力、性價比和智能化水平上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全球部分地區汽車供應鏈受阻或轉型緩慢,為中國汽車出口創造了窗口期。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車企積極調整出口戰略,不再僅僅依賴低價競爭,而是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建立海外銷售和服務網絡、甚至在海外投資建廠等方式,深化本土化運營,提升品牌形象和競爭力。
此外,國內市場的穩步復蘇與消費潛力的持續釋放同樣功不可沒。盡管面臨一定的經濟下行壓力,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持續的城鎮化進程以及汽車消費升級的趨勢,為汽車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中央及地方政府在2024年至2025年初陸續出臺的包括“以舊換新”在內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有效激發了潛在的購車需求。特別是針對汽車消費的補貼、減稅以及優化限購城市的購車指標等措施,直接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
技術創新和品牌向上戰略的有效實施,是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內生增長的內在邏輯。近年來,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在研發投入上持續加碼,不僅在新能源技術上取得突破,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以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等前沿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吉利、長安、長城、奇瑞等一批自主品牌,通過技術積累和品牌塑造,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并成功向中高端市場滲透。這種技術驅動的產品升級,不僅滿足了國內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和品質化的需求,也為中國汽車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千萬輛產銷背后并非一片坦途。國內市場“價格戰”的持續,雖然短期內刺激了銷量,但也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構成了挑戰,并可能對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同時,在汽車出口方面,地緣政治風險、部分國家可能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對中國汽車技術和數據安全的審查趨嚴,都為未來的出口增長帶來了不確定性。此外,盡管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但在核心芯片、高端材料等領域,中國汽車產業鏈仍存在一些“卡脖子”環節,需要持續攻堅。
封面新聞認為,今年前四個月中國汽車產銷首破千萬輛,是政策引導、市場驅動、技術創新、產業鏈優勢以及企業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成績不僅為全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穩健運行奠定了基礎,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地位。未來,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發展韌性,如何在全球汽車產業深度變革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將是中國汽車工業持續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封面新聞記者 劉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