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5年4月,新能源滲透率達51.5%,意味著每賣出兩輛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車。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后市場也從“邊緣配角”躍升為拉動內需的核心引擎。從維修保養到改裝文化,從金融保險到房車露營,這一涵蓋汽車全生命周期服務的萬億級市場,在政策扶持、技術革新與消費升級的多重驅動下,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預測數據,2024—2029年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0%,到2029年市場規模約為2.9萬億元。然而,繁榮背后亦暗藏挑戰。傳統4S店模式面臨獨立售后市場的價格競爭,配件流通體系混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制約用戶體驗。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催生“三電”維修、電池回收等新需求,而技術人才短缺、標準化缺失成為行業痛點。如何在規范化與創新中平衡,成為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政策驅動與需求爆發:汽車后市場的雙輪引擎
在“雙循環”戰略指引下,汽車后市場的戰略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2023年九部委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首次系統構建起行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框架。政策工具箱中,既包含破除流通壁壘的“硬手段”,也有培育消費文化的“軟引導”。從推動配件流通標準化到建立新能源維修體系,從簡化二手車交易流程到探索改裝文化合法邊界,政策組合拳正在重塑產業生態。
在這場改革浪潮中,新能源汽車后市場成為最大受益者。截至2024年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53億輛,其中汽車3.53億輛,新能源汽車更以3140萬輛的規模占據8.9%的市場份額,全年新注冊量達1125萬輛,占比超四成。
新能源汽車的暢銷也導致產業格局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一邊是傳統燃油車后市場在平均車齡突破6年后進入維修保養黃金期,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達6000億元;另一邊是新能源車催生的“三電”維修、電池回收等新興領域,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的迅猛勢頭。這種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重構”躍遷。
汽修門店的老張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不禁感慨道:“如今這新能源時代,汽車保養項目和以往可大不一樣了,頻率明顯降低了不少。”他一邊比劃著一邊解釋,傳統燃油車需要定期更換機油、機濾、火花塞等易損耗部件,這是保養里的常規項目,也是汽修門店的重要業務來源。可新能源汽車卻不同,它采用電力驅動,內部機械結構相對簡單,這些易損耗部件基本不需要定期更換,保養的頻次自然就降了下來。
老張還提到,新能源車的更新迭代更多地依賴于其先進的軟件系統,像大家熟知的OTA(Over-the-Air)升級,這像是給汽車裝上了一個“智慧大腦”,能不斷優化車輛性能、增加新功能。然而,主機廠為了維護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地位,采取了技術封閉的策略,嚴格限制“同質件”在市場上的流通。這就導致只有特定的零部件供應商和服務提供商才能獲得主機廠的技術支持和維修權限,形成了主機廠對維修配件的壟斷局面。對于像老張這樣的普通汽修門店來說,想要涉足新能源車維修領域,面臨著技術門檻高、配件獲取難等諸多難題。
不過,盡管面臨著這些挑戰,新能源汽車的熱銷還是給整個汽車后市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持續動能。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生代消費者逐漸成為汽車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觀念和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基礎功能服務,而是渴望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車生活”全場景體驗。
拿汽車改裝市場來說,如今其規模已經突破了千億大關。在這背后,是高達85%的用戶選擇了貼膜、音響升級等個性化配置。貼膜不僅能保護車漆、提升車輛的外觀質感,還能起到一定的隱私保護作用;而音響升級則能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音樂享受的追求,讓駕車過程變得更加愉悅。
在短視頻平臺上,汽車相關內容的熱度更是居高不下,日均播放量超過10億次。這些短視頻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汽車評測、改裝案例分享、自駕游攻略等各個方面。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了解汽車、獲取汽車相關知識的渠道,還揭示出“內容即服務”的消費新范式。消費者在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被種草各種汽車產品和服務,進而產生消費行為。
“汽車后市場快速發展有多種因素。”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首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攀升是最直接的驅動力,這為后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其次,技術革新推動了后市場業務的拓展。例如,智能網聯技術的普及使得汽車軟件升級、數據服務等成為新的盈利點。同時,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催生了電池回收、梯次利用等新興業務領域。最后,消費升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消費者對于汽車服務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維修保養,而是更加注重個性化、高品質的服務體驗,如汽車改裝、定制化保養方案等,這為后市場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破局之路:在標準化與創新間尋找平衡點
行業繁榮表象下,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新能源車維修領域,50%的技術人才缺口與主機廠技術封鎖形成雙重掣肘;二手車交易中,車況信息不透明仍是制約跨區域流通的最大障礙;改裝市場上,70%的經營者仍在灰色地帶游走。這些痛點揭示出,萬億級市場的價值釋放,需要攻克三大核心命題。
在業內看來,標準化建設是首要突圍方向。在新能源維修領域,寧德時代推出的電池健康度評估體系,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標準;途虎養車首創的“保養八步法”,正在成為后市場服務的新標桿。但更深層的變革在于產業協同,當主機廠逐步開放維修數據接口,當第三方認證機構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配件質量標準,行業才能真正走出“小散亂”的泥潭。
同時,人才體系的數字化轉型尤為迫切。面對智能汽車軟件代碼量突破2億行、車載傳感器超過30個的技術迭代,傳統機修師傅的知識結構已顯乏力。頭部企業正在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比亞迪與職業院校共建“雙元制”培訓基地,培養既懂高壓電控又會數據分析的復合型技師;阿里云開發的AR遠程指導系統,讓老師傅的經驗可以數字化復制。這種“人力資本+數字孿生”的解決方案,正在緩解行業的人才焦慮。
此外,商業模式的生態化重構也成為破局關鍵。當新能源車售后價值僅占全生命周期1%時,企業必須跳出傳統服務框架。蔚來推出的“電池租用服務”(BaaS),將一次性購車成本轉化為持續服務收入;平安產險開發的UBI車險,通過駕駛行為數據分析實現精準定價;寧德時代打造的“電池銀行”,探索出梯次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這些創新表明,后市場的價值創造正從“故障修復”轉向“全程服務”。
在這場變革中,數字化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生存的必答題。數商云搭建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使配件庫存周轉率提升40%;抖音本地生活服務通過POI系統,實現“視頻種草-門店轉化”的無縫銜接;車企自建的OTA云平臺,讓軟件升級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當80后、90后車主習慣用APP預約服務、查看維修進度時,數字化轉型已深刻重構用戶關系。
在王坤看來,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汽車后市場的參與者們既面臨“最好的時代”,也遭遇“最難的考題”。那些能夠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創新動能、將技術優勢沉淀為服務能力、將用戶需求升維為體驗價值的企業,終將在萬億級賽道的角逐中勝出。
正如這個行業二十年風雨歷程所昭示的:唯有持續進化,方能在周期波動中把握永恒。當3.5億輛汽車駛向未來,后市場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