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大家,有 35 個博士學位,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等。其新思想對如今仍有積極意義。他成就出眾與個人努力分不開,從手寫日記可見。其日記罕見,字跡灑脫,盡顯真性情。不少人欣賞過他的書法,個性又不失傳統,線條纖細卻質感獨特、流暢自然。而他的手寫日記硬筆字跡更具個性。
胡適先生者,新文化運動之旗手,亦是書壇別調之高格。其手澤墨跡,既無館閣體之板滯,亦不蹈碑學之矯厲,于隨性自然中見真淳,于清瘦勁拔間顯風骨。余展卷細讀,覺其字如其人:既有皖南子弟的靈秀疏朗,復得北美熏陶的理性澄明,堪稱"兼容并包"之典范。
案頭攤開胡氏日記手稿,那支派克鋼筆留下的纖細墨痕,恰似清溪漱石,泠泠作響。硬筆行楷間,轉折處略帶頓挫,如聞先生凝神思索時的輕嘆;牽絲游絲處若有若無,恰是靈感乍現的靈光一現。"今日讀《水滸》至某節,不禁拍案"——此等批注旁白,字跡忽大忽小,筆畫或輕或重,正是性情中人不假修飾的真情流露。
無論是毛筆的揮灑自如,還是硬筆的簡潔明快,都彰顯了書寫者對筆法的精深掌握和對書寫藝術的深刻理解。用筆的嫻熟、自然與自由,不僅是技藝的體現,更是書寫者內心世界的流露。
在對傳統的駕馭和應用上,我們能夠看到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每一筆每一畫,都緊密聯系,前后呼應,首尾相連,形成了一種內在的節奏和韻律。這種對點畫聯系的處理,無疑能夠贏得書法愛好者和欣賞者的認可與贊賞。
硬筆字跡中,豎向書寫的方式尤為常見,它在字與字之間的聯系上,展現出一種牽絲引帶的美感,相互關聯,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在行距的處理上,以舒朗為主,初看之下或許給人一種"凌亂"的印象,但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一種親切和自然,這或許正是書法藝術所特有的親和力。
而在毛筆字跡中,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一種文人的氣質。毛筆的揮灑,灑脫而不拘謹,自然而隨性,是一種真性情的自然表現。這種氣質,不僅體現了書寫者的個性,更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
無論是毛筆還是硬筆書法,用筆都嫻熟、自然、自由,對傳統駕馭應用從容。點畫聯系緊密,前后呼應。很多硬筆豎向書寫,字字牽絲引帶,行距舒朗,有 “凌亂” 感卻親切。毛筆字跡盡顯文人灑脫氣質。
從手寫日記可見,書寫是情緒宣泄與自然流露。胡適手稿字跡令人震撼,有助于加深對他的了解,對研究和學習大家有積極作用,能增強我們對傳統的理解,傳統才更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