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是20世紀60年代浙江諸暨楓橋鎮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總結,歷經歲月洗禮,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為云南省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治理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借鑒與啟示。
近年來,云南省搬遷安置辦公室帶領全省各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立足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高質量發展,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支持庫區基層積極探索社會治理的新方法,開展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新實踐,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貢獻了力量,也為“楓橋經驗”的傳承發展提出新的注腳。
“龍門閑話” 打通民情速遞“快車道”
從街頭巷尾的家長里短,到基層一線的急難愁盼,每一處民情都蘊含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然而,如何讓這些聲音被聽見、被重視,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綏江縣以基層治理微網格為服務“最小單元”,利用群眾茶余飯后的閑暇時光,創新開展“龍門閑話”活動,著力打通民情速遞“快車道”,實現閑話擺起來、民情浮起來、民心暖起來,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的效能。
綏江地處溪洛渡、向家壩兩大巨型水電站建設區域,電站建設涉及縣城和沿江3個集鎮搬遷,移民6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三分之一,是云南水電工程移民大縣。
搬遷工作開展以來,綏江縣搬遷安置管理機構聯合當地政府部門深入基層摸實情,依托鄉村振興掛鉤幫扶新力量,由38名掛村縣級干部牽頭,43名掛村鄉鎮干部和323名村“兩委”掛片人員具體負責,聯動掛包干部全員入戶,對全縣5萬余戶家庭進行“見面式”走訪摸排,做到居住位置、家庭近況、鄰里關系等“一口清”。
該縣搬遷安置機構采用全領域劃分建網格方式,按照“因地制宜、地域相近、規模合理、便于管理、全面覆蓋”原則,以5至15戶為單元,建立基層治理微網格4100余個,按照每個微網格1名微網格員、1名掛組村干部、1名掛包干部、1塊信息牌的“一格三員一牌”要求,通過群眾推薦、小組審核、村級確定,整合黨員骨干、熱心人士等力量,配齊微網格員。
基層基礎的進一步夯實,為以全員式培訓為依托,由村干部組織、掛村鎮領導主講的“龍門閑話”活動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龍門閑話”活動一改往日“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講、群眾聽”的情況,利用群眾茶余飯后的閑暇時光,以靈活的機制、簡單的形式、充實的內容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學政策、學法律、表期望、訴煩惱、解糾紛、話發展、促和諧”的平臺,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開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匯集群眾智慧共謀發展力量。
“龍門閑話”內容堅持“六話+六明”雙融合,以話時事新聞、明方針政策,話家長里短、明鄰里關系,話事故案件、明法律法規,話紅白喜事、明移風易俗,話房前屋后、明操家理務,話務工就業、明勤勞致富為重點,采取小故事、小案例、小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寓教于樂、融學于趣、化教于心。
“龍門閑話”堅持“微網格員+掛包干部”雙發力,充分發揮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以平時串門、偶遇閑聊、飯后嘮嗑、院壩談心等方式,動態擺好“龍門陣”,及時發現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掛包干部結合入戶走訪情況,每月在微網格組織開展1次“龍門閑話”,聽民聲、察民困、集民意,在鄰里之間、干群之間架起“連心橋”。
“龍門閑話”活動堅持“線上+線下”雙推進原則。線下,利用鄉鎮趕集日組織開展“逢8有約——趕場龍門陣”“壩壩兒茶話事”等活動,變干部講、群眾聽的“獨唱”為群眾說、干群議的“合唱”。線上,用好“南岸趕集”“板兒坪”等鄉鎮官方抖音號、視頻號,由干部當主播,每晚定時開啟直播,吸引縣內外2萬余人次“圍觀”,實現群眾訴求“在線直達”。
“龍門閑話”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健全了信息收集機制,各級各部門按照“重要事項立即報、常規事項零報告”原則,采用“微網格員半月一報、掛包干部當日報、村組干部常態報”制度,整合駐村工作隊、“法治副村長”等力量,對矛盾糾紛訴求清單和群眾急難愁盼需求清單實行“雙登記”,確保鎮、村、掛包單位和行業部門“四個共享互通”。
僅2024年11月,“龍門閑話”就收集群眾就近就業、道路修建等需求建議清單600余條,解答政策1.3萬余人次,就地化解矛盾糾紛200余起,使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更靈敏。對于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則形成協調解決事項清單,由牽頭領導帶頭研究、相關行業部門下沉辦理,堅持一事一議、一戶一策,確保群眾反映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在“閑話”中說理,在“閑話”中普法,“龍門閑話”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于細微處彰顯為民服務的溫度與力度,形成推動庫區發展的強大合力。
志愿服務 助庫區治理聚合力
群眾是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是社會治理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為更好地為庫區發展保駕護航,云南省各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想盡辦法,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雙江縣滄江自然村就采用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的方法,引導群眾合理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
滄江自然村是糯扎渡水電站雙江庫區賀六移民安置區,有移民278戶1001人。和很多搬遷安置區不同,這里的移民來自雙江縣2個鄉鎮4個行政村5個村民小組,有拉祜族、傣族等12個民族。
剛開始,由于民族眾多、語言各異、生活習慣不同,這里矛盾問題交織。為解決好這些問題,在當地政府部門支持下,搬遷安置管理機構幫助安置區實施“成立3支隊伍,解決3個問題,實現3個轉變”工作舉措,結合“善治臨滄”App推廣使用,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體系網、社會治理體系網“兩網”融合,構建“五級網格架構”,增強移民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當地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兩網”融為“一張大網”,“融”進民生,“融”出基層治理新路子。
移民安置區成立由19名黨員組成的黨支部,下設5個村民小組黨組織,由滄江自然村黨支部書記擔任三級網格長,4個行政村黨小組組長擔任四級網格長,9名黨員擔任五級網格長,下設50名網格員,按照每名網格員結對不超過5戶農戶的要求,將250戶農戶納入網格管理。
聚焦農戶“衣食住行娛教醫養”等需求,安置區建立巾幗志愿服務隊,采用“本地方言+民族語言”的雙語方式,深入村寨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用心用情用力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志愿服務隊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針對婚戀糾紛、鄰里糾紛、土地糾紛等問題走村入戶進行摸排,及時發現矛盾糾紛,認真分析研判,通過嘮家常、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定分止爭,實現“熟人”辦“熟案”,使矛盾糾紛化解更高效。
目前,志愿服務隊開展政策宣傳、心理疏導、幫辦實事、上門指導等志愿服務活動53場次,讓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和特困群眾老有善養、幼有優教、困有真幫,密切了鄰里關系,營造了“親如一家”的溫馨和諧氛圍。
為充分發揮各民族群眾能歌善舞的優勢,移民安置區先后成立1支打歌隊、組建1支文藝隊,認真排練拉祜族、傣族等各民族舞蹈,在春節、潑水節等節日組織開展“上村晚”“唱村歌”“跳村舞”等文藝活動,在豐富移民安置區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這種用文明浸潤鄉土、文化滋養鄉情,持續營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會氛圍,實現了廣大群眾“從觀眾到演員、從客人到主人、從旁觀到參與”的轉變。
3支隊伍的推進,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氛圍,為矛盾糾紛化解和社會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做好“小事” 多元共治促提升
從“楓橋經驗”的創新實踐中不難看到,基層治理的核心始終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為支持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推進新時代移民和美社區建設,楚雄州搬遷安置辦公室以打造“三大平臺”為抓手,把為民服務的理念植根基層社會治理。
楚雄州核定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57433人,涉及10縣(市)77個鄉鎮445個村委會(社區)1243個自然村39件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一直以來,楚雄州縣兩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都堅持把移民群眾的“小事”作為為民服務的大事,一件一件抓好抓實。
為提升移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搬遷安置管理機構先后構建“為民服務平臺”,組建為民服務中心,開設便民服務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務,設立民政、醫保、勞動保障、人口管理等服務通道,實現“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做到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只跑一趟路”。同時,規范辦事流程,提升辦事效率,推行代辦服務,變“坐等”服務為主動上門服務,搭建服務群眾“連心橋”,做到門好進、話好聽、事好辦。
各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構建“關愛幫扶平臺”,全面摸排掌握社區移民家庭就讀大學生和留守兒童情況,每年金秋開學季組織開展一次“愛心助學,筑夢未來”捐資助學活動,讓優秀學生感受社區的關愛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的熱情。
此外,開辦“愛心課堂”,組織大學生寒暑假期間為社區中小學生輔導作業,為社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共筑和諧家園。
搬遷安置管理機構構建“老年人保障服務平臺”,建立弱勢特殊群體工作臺賬,開辦“幸福食堂”,60至79歲老人每餐收費5元,80歲以上老人每餐收費2元,不足部分由社區集體經濟進行補貼,讓獨居老人、高齡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對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實行社區“兩委”干部和移民干部一對一“結窮親”。
楚雄市栗子園社區制定《栗子園社區特殊困難移民長期幫扶方案》,建立特殊移民長效幫扶工作機制,采取單位出一點、楚雄市出一點、栗子園社區出一點、干部職工幫一點的“四個一點”幫扶措施,對18戶32名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移民群體的日常生活長期幫扶關愛。每年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對困難老黨員、高齡老人、殘疾戶、困難家庭等進行走訪慰問。
“三大平臺”的投入使用,為移民群眾帶來諸多便利,成為社會服務的一大亮點,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為基層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小見大、細致入微的各項舉措,推動了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短板補齊、長板更長。庫區、移民安置區的基層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2025年工作中,云南省各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將繼續緊盯重點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群體性、涉眾性矛盾糾紛,集中力量開展化解、疏導、穩控工作,防止矛盾升級、風險上行;持續加強搬遷安置政策宣傳,落實“五化”“四到位”要求,依法做好移民信訪和庫區社會穩定工作,切實解難題、保穩定。
在庫區和移民搬遷安置區社會治理實踐中,云南省各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始終秉持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斷探索、創新,協助基層探索出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為其他地區庫區和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與深刻啟示。
新時代的征程中,云南省各級搬遷安置管理機構將一如既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深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探索,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出更大貢獻,讓“楓橋經驗”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記者 方向萍 通訊員 秦善斌 袁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