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央政法委《長安》雜志
2025年第4期刊登了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
“三端全鏈”守護千年茶鄉和美“楓光”》
介紹潮安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助力守護千年茶鄉和美“楓光”
全文內容如下:
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服務“和美茶鄉”治理定位,構建前端預防、中端聯調、末端普法全鏈條治理體系,助力守護千年茶鄉和美“楓景”。
前端預防,激活無訟茶鄉“源頭水”。建立“法院+”聯調工作室,與茶鄉村(居)委會共建“無訟村居”,組建“法官+村居干部”基層解紛工作隊伍,實行“吹哨報到”機制,全面開展訴前調解、易激化矛盾提前介入等工作。在鳳凰山設立茶旅巡回法庭,將法庭、調解室搬到群眾“家門口”,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一體化普法宣傳、一攬子聯動解紛“三項服務”,高效化解涉茶葉、文旅糾紛案件,促進茶產業良性發展,守護好游客的“詩和遠方”。
中端聯調,拓寬魅力茶鄉“朋友圈”。打造法庭、調解員、網格員“三位一體”解紛模式,建立茶鄉“司法快遞員”聯絡機制,健全矛盾糾紛排查網。聯合潮安區茶葉協會建立“一協會一法官”機制,通過法官參與矛盾化解、定期走訪協會、開展普法宣傳,協會加強風險排查、提供專業支持等工作,最大限度將茶產業相關矛盾糾紛止于未發。健全“訪、調、仲、訴”聯動機制,設立人民陪審員調解工作室,打造“人民法庭+司法所+派出所”庭所共建模式,因案制宜適用“親情融化”“換位思考”等調解法,達到事心雙解。
末端普法,描畫宜居茶鄉“好楓景”。根據當地“茶旅”特色以及群眾的司法需求,在春茶采摘季、農忙時節,將庭審搬到田間地頭、老百姓“家門口”,將法言法語與潮汕話、畬族語言相結合,在鄉音法味中弘揚“和氣生財”理念。針對茶鄉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群眾住所地分散的實際情況,推行“走訪入戶+設攤普法+法治講座”多元普法模式,創新面對面“泡茶品茗”解紛法,為群眾解決家庭矛盾、土地租賃等問題,真正做到“金厝邊銀親戚”。推廣茶鄉村委會講理、鄉賢講情、法官講法聯動調解模式,將家訓族規、鄉規民約、公序良俗融入調解與裁判,有效化解“熟人社會”矛盾糾紛。
來源:長安雜志、潮州政法
編輯:張蝶 吳柏霖
審校:張源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