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西安碑林博物館完成改擴建工程面向公眾開放,現有老館區和北區場館兩個展區,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碑林博物館官方網站顯示,現行博物館門票價格不分淡旺季,統一按全票85元/人次,半票42元/人次執行,執行期2年。
5月13日,西安文化界人士馬先生(應受訪者要求,馬先生為化名)在自媒體發文,文中他質疑碑林博物館新建的北館三層展陳,文物保護邏輯混亂,部分唐代精美經石幢原件裸展,游客觸手可及;但有當代普通拓片卻被低反玻璃庋藏,安全無虞。館方雖然安排有保安巡查,但難免有疏漏,一來不可能時時刻刻關注到每件文物,二來石刻文物體量龐大,互相遮擋,視野盲區極多,“我許多次嘗試以手觸碰(并未物理觸碰),未遇一次保安提醒。”
14日,紅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西安碑林博物館,發現在老館區的石碑前仍有部分游客嘗試觸摸碑身文字,但好在館內空間不大,保安能及時發現并制止。在新建的北區場館內,一些石碑沒有玻璃罩保護,但地上一層的安保人員充足,鮮有觸摸事件發生,來往解說人員也會提醒游人。而佛教石刻雕像展廳內,記者親眼看見一名游客剛進門后,就將手伸向佛像撫摸,現場保安未能及時發現。
▲西安碑林博物館重新開放后游客如織
“過去是偏重于保護,
目前則是輕保護重展陳”
馬先生和朋友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結束后,試運營第一天就預約門票前往。“雖然無數次重睹,激動依然,尤其當此新館初開,新碑初見之時。然而冷靜之后,卻是憂心忡忡。”
在馬先生看來,文物的展陳“便利觀者的巧思誠然可取,卻必須以文物保護為本,否則即是無本之木,本末倒置。”
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為例,該碑是世界考古發現史上最負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2002年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堪稱國寶級文物。之前在老展廳內,該碑有一塊玻璃覆蓋在表面上。“但現在就等于是完全裸展,沒有任何保護,所謂的保護就是每個展廳派一個保安巡回。”馬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文物裸展,卻又只派保安巡回,馬先生認為這種展陳是有漏洞的。他告訴記者,國內很多名勝古跡,例如長城的石磚上,都有很多不文明的游客在上面刻下“到此一游”的字,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保安是不可能時時刻刻看到每一個角落的。
▲碑林博物館內有游客在休息
再比如于右任先生當年在陜西收藏的北朝的石刻鴛鴦七志,馬先生說這些石刻就像課本一樣擺在書桌上,而且每兩塊后面還有一個屏風,也就是說保安走到后面的時候,完全都看不到前面是什么情況,并且石刻與游客的距離近到站在邊上都有可能碰到。“如果有人要去刻字,有人要去摸,甚至把石刻扒拉下來怎么辦?”馬先生說道。
在游覽完西安碑林博物館之后,回想起新老場館前后的差異,馬先生認為過去館方是比較偏重于保護,目前則是輕保護重展陳,沒有對文物做到應有的保護。馬先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作為書法愛好者,曾多次前往碑林博物館。他表示,人的手上汗液是酸性物質,石碑接觸一點點沒有關系,但如果很多游客觸摸石碑后,碑刻上面的“字口”就會模糊。
“并且在玻璃罩的設置上,看不出來文物保護的邏輯。”馬先生介紹,他在館內游覽時注意到很多古代的石碑石刻是裸展,而一些拓片卻放在玻璃罩內保護起來。“沒有那么重要的反而保護起來,重要的文物卻是裸展,這種裸展會導致游客心理上的‘破窗效應’,因為你不保護,很多游客就覺得這東西不珍貴,越是不保護,越是會有人去觸摸,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邏輯關聯性。”
▲碑林博物館內部分游客觸摸佛像
在采訪的最后,馬先生告訴記者,文物保護要符合“木桶效應”,要考慮到最壞的情形,并且能杜絕才是保護。
馬先生說:“比如開成石經這種國寶,是全用玻璃罩上的。如果石碑不好整個保護,起碼要保證人碰不到,得有物理圍擋,不能像現在一樣僅設置一條軟性布條。可以將玻璃罩設置到胸口高度,讓手不能伸進去。或者像山西博物院,采用電子圍欄,游客靠近它就會發出警報。”
記者實地探訪
偶有游客觸摸文物
5月14日上午十點,紅星新聞記者前往改擴建后重新開放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老館區和北區場館兩個展區,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碑林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段志凌在接受西安日報采訪時表示,改建后的老館區呈“一軸兩翼”式空間布局,由碑林第一至第七展室、西安石刻藝術室、石刻藝術館組成。
而新建的北館為一座地上一層、地下二層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在此次展出的26方碑刻中有集王圣教序、道因法師碑、皇甫誕碑、多寶塔碑、顏勤禮碑、廻元觀鐘樓銘、玄秘塔碑等21件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其中,顏真卿書馬璘新廟碑、柳公權書楊承和碑、嚴公貺墓志均為首次展出。
在北館一層,一位游客參觀游覽多寶塔感應碑時,嘗試拿出身份證與碑身合影,所幸一旁解說員及時觀察到并制止。記者來到負二層北側展廳的“驤騰百世——昭陵六駿專題展”,昭陵六駿是放置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兩側的6塊駿馬青石浮雕,是中國古代陵墓石刻中唯一有姓名的動物造型,博物館解說員介紹,其中四件都是真品展出。
▲一游客嘗試拿出身份證與碑身合影被解說員及時阻攔
在游覽昭陵六駿石刻時,記者注意到正如前述馬先生所說,四件真品都是裸展,沒有保護罩的保護,反而是墻上的拓片在保護罩內。游覽時也有游客發問,認為為何不將真品保護起來。“佛韻長安”展覽室內,展出的是從北魏到唐代的佛教石刻雕像,在展覽入口處,記者親眼見到一名剛邁進展廳的男子,伸手觸摸了一幢古代雕像,并發出“這都包漿了”的感嘆。
在新建的北館地上一層中,記者注意到其中保安人員較為充足,并且保安也不時地在各個碑刻之間踱步觀察,如發現游客有觸摸的傾向,就會及時來到身邊提醒。但在負二層部分展廳中,保安并不多,只有零星一兩個人員,如果有游客觸摸碑文,則不易被察覺。
在碑林博物館的老展館內,記者在現場目睹三位游客伸手觸摸碑文,但好在老展館內場地并不大,保安都及時發現并制止。在現場執勤的一位保安表示,因為部分碑文字小看不清,所以一些游客就用手觸摸,“年輕的游客基本會聽勸,我們說了之后就不再伸手了。”
▲碑林博物館內部分游客觸摸石碑
▲碑林博物館內部分游客觸摸石碑
館內的石刻藝術室重點展示漢唐陵墓石刻精品,包括東漢走獸、李小孩石棺、李壽石葬具、獻陵石犀、唐石燈等。但在參觀李小孩石棺時,記者注意到這副石棺沒有玻璃罩保護,在棺身有多處“小龍留念”“林忠”等游客刻字痕跡,但不知是何時所刻。室內其他地區有游客累了,就坐在一尊石像旁邊的圍欄處,但保安沒有進行阻攔。
▲碑林博物館內李小孩石棺被游客刻字
館方回應>>>
博物館工作人員:
會將相關問題反映給官方部門
當天上午,記者以游客身份問詢正在場內巡視的工作人員,為何部分真跡沒有玻璃罩保護,對方表示:“你去歐洲看一下,所有的博物館都是裸展。”另一位工作人員則表示,沒有玻璃保護是展廳策劃的原因。
當天,紅星新聞記者通過電話,將李小孩石棺被刻字情況以及館內如何防止游客觸摸文物等問題反饋給西安碑林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已將相關問題登記,并會反映給官方部門,但截至發稿時記者尚未收到回復。
紅星新聞記者 鐘夢哲 羅夢婕
編輯 包程立 責編 鄧旆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