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可以重來,但生命只有一次!”
近日,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2022級學生姜紹鵬在赴職教高考考點途中,面對突發心梗的同學,毫不猶豫放棄考試,用專業課學到的急救知識搶抓黃金時間,與司機合力挽救同學生命。
行車記錄儀顯示,姜紹鵬對患病同學全程施救,直至醫護人員接手。入院后,通過18次電復律等系列搶救,發病學生最終于8時50分恢復心跳,目前已脫離危險期,但是姜紹鵬卻因遲到遺憾錯過語文考試。
這場“生命大考”,他們都是滿分。
這一義舉迅速引發全網點贊:“他雖錯過一門考試,卻通過了更珍貴的‘人生大考’!”“他已經交上了滿分答卷!”
在這場生命救援中,網約車司機王濤同樣令人敬佩。他發現情況后先是對車上學生進行安撫,并迅速聯系交警說明車內緊急情況,在得到準許后連闖6個紅燈,將15分鐘的行程壓縮到7分鐘時間,趕到煙臺山醫院東院區。
他們共同上演了7分鐘“生死救援”。七分鐘,是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時速;更是點燃生命的極限沖刺。正如姜昭鵬所說,這不僅是一次學校急救教育的實踐,更是一場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姜昭鵬或許錯過了一場考試,而在生命這個考場上,他卻交出了滿分答卷。這份答卷,正在重新定義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標準。
“為救人缺考,當地是否可以為他安排一次補考?”不少網友為救人考生點贊的同時,也紛紛詢問能否為他增加一次補考?煙臺市教育招生考試院表示,正調查具體情況并上報省級部門決定后續方案。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工作人員表示,高考沒有補考一說,“我們已經關注到此事,后續正在處理中,暫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
當舍試救人成為現實版道德考題時,我們要深思的是,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是否建立了足夠的制度保障來呵護這份義舉?教育的終極意義是什么?我們所培養的優秀人才的標準又是什么?
在救人義舉和人生大考之間,在個人前途和他人生命間,姜昭鵬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他用“缺席”完成了一場最莊嚴的“作答”,而這種價值排序正是文明社會的根基。
人才從來不僅僅是“答題能力”,更應是“做人品格”,優秀人才的評價維度必須超越考場,尤其是在AI挑戰人類認知邊界的時代,純粹的知識儲備已不再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正如姜昭鵬在危急時刻的堅定選擇,真正閃耀的不是他可能獲得的分數,而是那顆選擇救人的赤子之心,而這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模樣。
我們期待這份溫暖終將收獲最美的回響。目前學校已經對姜昭鵬的行為進行了表彰,也在積極商討對他有利的政策,充分體現學校在盡力保障每一位學生權益,讓學生善意得到最大的暖心回饋,這正是對“教書育人”最好的詮釋。
錯過高考的試卷,卻完成了人生的答卷——真正的教育,沒有標準答案,只鐫刻著人性最純粹的光芒。
文/靖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