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會談后,不僅在中美貿易關系上有了實質性進展,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直言,此次會談的成果,將有利于“統一與和平”。
對于特朗普的發聲,引起了臺灣地區的恐慌,長久以來“臺獨”勢力,將美國視為反抗中國大陸的依靠,如今特朗普的言論,不排除將臺灣問題作為,中美后續談判的籌碼。
然而,對于島內各界的反應,賴清德似乎另有打算,居然向大陸開出條件,賴清德當局究竟要做什么?
特朗普的“統一”話術
特朗普的“統一與和平”表態絕非偶然。此前,曾多次提及臺灣問題,并試圖利用臺灣地區,來影響中美關系。
而在中美關稅談判之際,他再次選擇將臺灣問題作為籌碼,既是對大陸施壓的試探,也是對島內“臺獨”勢力的變相鼓勵。
從“對等關稅”名單將臺灣標注為“國家”,到暫緩加征關稅時強調“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特朗普政府始終在“一中政策”與“以臺制華”間走鋼絲。
這種搖擺背后,是美國對臺戰略的深層焦慮:一方面,臺灣是其遏制大陸的“棋子”,但另一方面,臺海局勢一旦失控,美國將首當其沖承擔后果。
正如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報告指出,若臺海爆發沖突,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所以,特朗普在白宮脫口而出的“統一”言論,看似是對中國統一的支持,實則是將臺灣問題“國際化”的煙霧彈,試圖通過模糊表態換取談判籌碼,卻暴露了其“既要吃豆腐又要喝豆漿”的投機心態。
賴清德的“條件外交”
盡管特朗普的言論,已經明顯的表現出,想要將臺灣地區當做對抗中國的籌碼時,賴清德卻表示,臺灣希望美國繼續強大、領導世界。民進黨當局“跪舔美國”的小丑姿態,從言語中再次暴露在外界。
賴清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大陸能夠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并聲稱在兩岸關系上,臺灣是善意的、是愛好和平的。用歪曲的言論,將“臺獨”分裂行徑進行偽裝,更是暗中抹黑大陸的和平統一行為。
面對特朗普的試探,臺當局緊急發聲回應,賴清德辦公室表示,中美經貿磋商沒有提及臺灣問題,這個反應過度的行為,更加凸顯民進黨當局的焦慮。
而賴清德拋出“對等尊嚴”“不設前提”兩大條件,看似主動實則被動。所謂“對等尊嚴”,本質是將兩岸關系歪曲為“兩國論”;“不設前提”,實為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遮羞布。
這種“既要美國撐腰,又想大陸讓利”的兩面策略,折射出民進黨當局在“抗中保臺”戲碼難以為繼后的黔驢技窮。
賴清德的困境,從一組數據可見一斑:臺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高達41.2%,順差1565億美元,占整體順差的83%。而美國僅占臺灣出口的15.3%。
當大陸啟動ECFA全面終止程序,臺灣GDP可能驟降2個百分點;若升級到海運封鎖,島內戰略石油儲備僅夠146天。這種經濟上的“致命依賴”,讓賴清德的“脫鉤”口號淪為笑談。
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思想和言論,再次受到抨擊。對于賴清德當局的表現,學者也針對現實情況,提出了除“和統”、“武統”之外的,第三種統一方式。
溫水煮青蛙的統一新思維
面對“臺獨”勢力的挑釁,大陸學者提出“逼統”概念——通過常態化軍事巡航、強化主權宣示、深化融合發展,逐步壓縮“臺獨”空間。
這種策略既非“和統”的被動等待,也非“武統”的直接攤牌,而是以“多種領域逐漸對臺壓迫”的方式重塑臺海現狀。
解放軍在廈金海域的常態化巡查、M503航線的劃設、殲-20掛實彈繞島演練,已形成對臺島的“戰略合圍”。
不同于1996年臺海危機時的武力威懾,如今更注重精準打擊“臺獨”分裂行徑。例如,針對賴清德推動的“非紅供應鏈”,大陸可通過半導體產業反制,直接打擊臺灣經濟命脈。
2022年大陸暫停ECFA部分關稅優惠后,臺灣石化、機械等產業已損失超2000億新臺幣。若“臺獨”勢力繼續挑釁,大陸可進一步擴大限縮清單。
通過擴大兩岸青年交流、推廣閩南文化、重構歷史敘事,大陸正重塑臺灣社會的國家認同。2024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臺灣青年參與火炬傳遞、志愿者服務的場景,正是“以情促融”的生動實踐。
反觀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教育,反而催生出年輕一代的“天然獨”焦慮,這種逆流而動的政策注定失敗。
歷史鏡鑒:烏克蘭危機與臺灣問題的本質差異
某些“臺獨”勢力常以烏克蘭自比,聲稱“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但兩者本質截然不同,烏克蘭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是俄羅斯與北約的緩沖地帶;臺灣則是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直接關乎大陸主權與海洋權益。
俄羅斯GDP僅為美國1/10,而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科技實力遠超臺灣。烏克蘭危機背后是美俄博弈,而臺海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中原則”。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分裂勢力若低估大陸維護主權的決心,終將付出慘痛代價。1958年金門炮戰,解放軍以“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策略,既震懾“臺獨”又避免中美直接沖突;如今面對更復雜的臺海局勢,“逼統”戰略正是這種智慧的延續。
隨著2024年賴清德就職,民進黨當局加速推進“務實臺獨工作者”路線。但現實是,其所有政治操弄均被大陸反制,解放軍“圍臺”演習頻次增加,臺軍“漢光”演習淪為作秀。
臺灣對大陸出口占比突破45%,半導體產業被大陸“卡脖子”。臺灣所謂“邦交國”快速減少,國際空間持續萎縮。
大陸已牢牢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正如國臺辦所言:“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當“逼統”戰略持續推進,臺當局的“謀獨”表演終將曲終人散。
歷史的鐵律與民進黨的困局
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到香港澳門回歸,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從未因外部干涉而逆轉。賴清德當局的“條件外交”,不過是螳臂當車的鬧劇;特朗普的“統一”話術,更是自欺欺人的政治投機。
歷史的鐵律告訴我們:任何分裂勢力若與民族大義為敵,必將被碾碎在歷史的巨輪下。而大陸的“實統”戰略,正以最小的代價、最大的定力,將兩岸同胞推向共同的歷史宿命——那一天,臺灣不再需要“條件”,因為“回家”已是唯一選項。
信息來源于:
中時新聞網 2025年5月13日 關于“日經專訪》期待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賴喊話大陸:我們善意一直存在”的報道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23年1月29日 關于““逼統”戰略:理論內涵、驅動因素及實施路徑”的報道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25年5月14日 關于“中評關注:美拋統一風向 臺事先或未掌握”的報道
長安街知事 2025年5月13日 關于“特朗普脫口而出“統一”,臺當局急了”的報道
觀察者網 2025年5月13日 關于“特朗普突然提“統一與和平”,臺當局緊急回應”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