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溫沖 于建平 北京報道
近日,小米SU7 Ultra車型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下稱“碳纖維前艙蓋”)功能爭議持續發酵。眾多車主通過實測發現這一售價高達4.2萬元的選裝件實際導流與散熱效果與宣傳不符。
小米汽車在5月7日發布的聲明中承認前艙蓋功能表達不夠清晰,并提供改配鋁制機蓋及2萬積分補償方案。不過,車主認為補償力度不足,不認同、不接受解決方案,部分車主要求退錢或退車。
車主不滿小米汽車賠償方案,要求退錢、退車
一位博主通過實驗,將鼓風機對著挖孔機蓋吹風,結果發現放置在開孔處的紙巾毫無反應,由此揭開了小米SU7 Ultra碳纖維前艙蓋涉嫌虛假宣傳的面紗。隨后,又有車主親自拆解,發現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既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越來越多的SU7 Ultra準車主認為,其高價選裝的碳纖維前艙蓋存在虛假宣傳或者官方表達有誤。
面對車主們的質疑,5月7日,小米汽車通過《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發布聲明,承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并給出解決方案:一、對于未交付的訂單,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以改回鋁制前艙蓋。二、對于已提車和在本次限時改配結束前選配碳纖維前艙蓋(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鎖單用戶,贈送2萬積分以表誠意。
然而,改配后,車輛要以改配成功時間為起點重新安排生產計劃和計算預計交付時間,且不可退回改配前的配置及交付順序。2萬積分折算下來,僅相當于2000元左右。也就是說,小米汽車給予鎖單以及提車用戶的賠償,僅為選裝費(4.2萬元)的4.76%。如此補償力度,難以令車主們滿意,因此該方案遭到部分車主拒絕。
之后,網上流傳出一條小米SU7 Ultra準車主聯合聲明的視頻。記者注意到,這段標注為“我們要退車!小米汽車虛假宣傳也好,官方表達失誤也罷,你們企業的自身過失不該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買單!”的視頻,由多名自稱是小米SU7 Ultra的“準車主”聯合拍攝并發布。在3分鐘的視頻里,幾十名車主手舉手機并曬出訂單截圖,明確表示“不認同,不接受,要求退車”。
準車主李煜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們400名車主的訂單進度各不相同,有的剩余2—5周,有的還需要3—6周,不少訂單已臨近下線。準車主們迫切希望小米汽車能夠在車輛下線前解決這一問題。另一位要求退車的車主陳征(化名)表示:“大家好聚好散,我們不愿意買貨不對板的商品。其他車主愿意繼續支持小米和雷軍,我們也表示尊重?!?/p>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不僅小米車主要求退車的請求沒有得到回應,部分車主提出的“退還4.2萬元碳纖維前艙蓋錢”的請求也沒有得到回應。
“我不要求退一賠三,只需要把這部分錢退回來我就很滿意的提車了。”李煜還表示,“大家都希望小米先好好地出一份誠懇的道歉,然后根據準車主的訴求進行一個協商和賠償。想提車的拿賠償提車,想退訂的退訂。”
但李煜同時無奈地表示:“目前沒有太大的進展,除了官方提供的解決方案之外,沒有其他回應。小米方面的人有繼續聯系我們,最多回一個電話,說目前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對此,《華夏時報》記者在5月12日致電小米汽車官方,得到的回復是:“目前我們這邊是沒有匯集到相關信息,我們會進一步幫您反饋,您可以持續關注我們官方信息。”當繼續追問反饋需要多久時,工作人員仍重復上述話術,始終未給出明確答復。
順應需求推出的配置,何以演變為信任危機?
事實上,在小米SU7 Ultra發布之前,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曾在直播中建議:“我真的不主張大家買(“開孔版”),我選的就沒要。我覺得可能是大家情緒上頭了?!?/p>
無論是雷軍,還是小米汽車,在最初的計劃中均未規劃碳纖維前艙蓋。在5月7日小米汽車發布的聲明中,也再次強調:“在最早的量產計劃中,SU7 Ultra 量產版已具備足夠的綜合性能去沖擊國內專業賽道和紐北,沒有計劃做碳纖維前艙蓋?!?/p>
從工藝和成本角度講,小米汽車官方曾介紹,碳纖維前艙蓋采用行業領先的熱壓罐工藝制作,和很多超跑車型工藝相同。不僅需要6小時高標準工藝的人工鋪貼,還需要6小時的熱壓罐保壓成型。目前原廠碳纖維前艙蓋,一套模具一天僅可生產一個合格產品,外觀質量、工藝和原材料成本都遠超第三方仿制改裝件。
然而,一直堅持“用戶導向”理念的小米汽車,在即使知道增加碳纖維前艙蓋會增加成本和延長交付周期的情況下,還是決定“順應”用戶需求推出了這一設計。小米汽車的原話是:“在10月29日SU7 Ultra原型車紐北成績發布后,原型車的實力和外造型獲得巨大反響。經充分調研和評估工程可行性后,決定響應用戶需求,復刻原型車同造型挖孔前艙蓋設計,給用戶更多造型選擇。”
今年2月26日,小米汽車在官方發布的答網友問中提到,碳纖維前艙蓋完全復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車,采用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擁有2個貫穿風道,能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因此,大家看到在2月27日小米SU7 Ultra上市之時,該碳纖維前艙蓋便作為可選配置推出,并明確全系可選原色碳纖維。
回憶2月27日當晚購車時的場景,李煜表示,自己選擇碳纖維前艙蓋,主要是看重其辨識度和后期改裝難度?!拔屹徺I一臺落地60多萬元的車,希望別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價值,而不是被誤認為是改裝車。還有就是風道是一個很帥的設計?!钡呛罄m發現,小米SU7 Ultra不僅可以無損改裝,內部也沒有通風的風道。據悉,小米汽車曾在答網友問中提到:“小米汽車官方暫不提供售后改裝碳纖維前艙蓋的服務,請您在下定前一定考慮清楚?!?/p>
雷軍不主張選裝,小米汽車原不計劃推出,卻在后續推出了碳纖維前艙蓋,并在表達上存在不夠清晰的情況,將原本的好事變為了壞事,或揭示了車企需要在滿足用戶期望、遵循工程技術規律、確保商業可行性以及真實宣傳之間尋找平衡。但是,無論是從品牌發展角度來講,還是從企業責任角度上看,小米汽車既然選擇做了,就應該做好,而不是讓車主買單。
從3月底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到OTA排位模式鎖馬力引發爭議、智駕改名輔助駕駛,再到如今深陷碳纖維前艙蓋風波,小米汽車的交付已受到影響。據小米汽車官微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其交付量為2.8萬輛,環比下降3.4%。這是小米汽車首次出現銷量下滑。此外,《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中國汽車質量網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純電車型)》小米SU7排名倒數第一。
5月10日,雷軍在個人微博發布動態稱:“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取消了一些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一段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p>
未來,小米汽車如何化解這場信任危機,妥善處理與車主之間的矛盾,將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關鍵考驗,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即將在6—7月上市的小米YU7。同時,該事件也為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提醒車企要注重技術落地的可行性,加強與用戶的溝通,保證宣傳內容與產品實際性能相符,避免類似的信任危機。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