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心基層治理智庫研討活動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項目發布儀式”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舉行。
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上海市黨建研究會智庫首席專家馮小敏,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劉靖北,上海大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教授茍燕楠,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徐可畏,浦東新區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莊新軍,浦東新區司法局副局長張斌,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沈春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孫盈出席活動。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來自市委黨校、浦東干部學院、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和街道部分黨政班子領導、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居民區和街區黨組織書記和社會組織代表。
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沈春雷在致辭中回顧了街道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激活社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通過空間重塑、資源整合、情感聯結,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成為群眾幸福的“最美零距離”,實現了“黨建強、治理活、經濟興、民心暖”的生態。
黨建引領
從全面覆蓋到有效覆蓋
街道以“聚明心”黨建工程為引領,完善網格治理架構,優化圍墻內外治理模式,深化黨建引領物業治理。建立“明系列”黨建項目矩陣,健全“強頭雁、帶群雁、育雛雁”干部培養體系,打造明心·基層治理賦能平臺。建強黨群陣地,活化公共空間。
多元共治
譜寫治理躍升的華彩樂章
街道以參與式治理激活動能,完善人民建議征集系統化安排,孵化“東明72變”“自治鄰里+”“煙火360創新街區”等特色項目。深化居民區依法治理,探索居民區重大決策前置法制審核,創新“三所聯動”延伸調解模式。圍繞數字治理添效能、數字生活暖民心、數字經濟促轉型,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發展。
經濟唱戲
繪就共生共榮的社區畫卷
聚焦“家門口微循環經濟”戰略定位,制定“1+3+5”施工圖,推出“樂活東明”“樂享東明”“樂創東明”“樂業東明”“樂融東明”等五大項目。開展社區創業行動,構建“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孵化、創業活動”四創聯動的支持體系。優化營商環境,推出惠企政策包。
多向奔赴
開拓高質量發展的前行之路
街道以“黨建引領、治理搭臺、經濟唱戲、民生受益”為核心,推動新興領域黨的組織從建起來到強起來,從組織覆蓋到價值共鳴;基層治理從政府主導到“制度圈、朋友圈、文化圈”的協同共治;社區經濟從扎根生長到空間價值、治理效能、情緒價值與經濟動能的雙向轉化。
明心治理學校揚帆起航
為深入推進參與式治理,更好培育和壯大東明基層治理隊伍,街道創新成立了明心治理學校,聘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基層黨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吳濤擔任名譽校長,通過專業培訓與課題共研,培育基層治理“頭雁”隊伍,打造東明特色治理模式。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孫盈為吳濤教授頒發聘書。
法潤生活工作室揭牌
“在職黨員融社區”是街道黨建的特色項目,目前已培育徐爸爸民心業委會、月月社區規劃、明創優品、聽韻東明、東明小主播等5個特色工作室。今年,轄區居民、浦東新區司法局副局長張斌領銜“法潤生活”工作室。會上,張斌副局長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裔共同為工作室揭牌。
創新實驗室再次簽約
圍繞社區治理的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實踐創新,為進一步賦能提升居民關切的治理項目,人民網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上海頻道負責人金煜純與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韓云志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明心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室”,整合資源助力東明高質量發展。
專家把脈,共話基層治理未來
來自市委黨校、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黨建引領、數字治理、社區經濟等議題展開研討。
馮小敏:
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上海市黨建研究會智庫首席專家馮小敏提出,東明路街道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工作成效顯著,要實現高水平覆蓋,積極攻克全口徑、動態管理、現代治理理念融入等難點問題;要提升服務質量,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深化面向居民與企業的各項服務;要強化黨組織作用發揮,激活黨組織和黨員力量,培育黨建賦能的社會治理生態。
劉靖北: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劉靖北表示,東明路街道不斷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對內形成良好政治生態,凸顯黨員模范作用,對外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打造服務與治理相結合的新型社區經濟,增強了城市社會治理韌性。
吳濤: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基層黨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吳濤表示,東明路街道以黨建引領推動基層治理創新,實現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治理的轉型。通過網格化治理下沉單元,激發居民參與共治;以參與式社區規劃破解空間矛盾,將民主協商融入項目孵化全流程;構建價值引領、組織再造、能力躍升的“三維驅動”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基層治理韌性。
董幼鴻:
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董幼鴻表示,街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可以用“引、新、實、惠”四個字來概括。針對“新時代基層治理精細化如何進一步提升”這一課題,要結合黨建引領“多格合一”工作,充分運用數字賦能,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馬西恒:
上海市委黨校教授,上海市社會學學會副會長馬西恒提出,街道以“施工隊”思維推動基層治理的頂層設計落地,將制度嵌入生活實踐,夯實治理創新的根基。特別是把社區經濟作為治理共同體的基礎,找到了融合市場、社會與政府力量,激活生活共同體活力的抓手。
汪仲啟:
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啟提出,街道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轉型,以“宜居東明 人民社區”為目標,構建五級治理體系,以單項規劃和落地項目為牽引,發布“1+5+1”行動計劃,推動治理體系與機制創新,積極打造人民社區典范,為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實踐樣本。
金煜純:
人民網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上海頻道負責人金煜純表示,人民網上海頻道開設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專家專欄,今天的明心智庫活動,匯集了我們專欄專家大半壁江山,群賢匯聚。可以說,今天的智庫研討,是為浦東,甚至是為上海作黨建基層治理實踐出謀劃策。
彭輝:
上海社科院法學所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彭輝肯定了街道的戰略規劃和品牌成效,提出通過打造法治品牌特色、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加強系統集成、推進項目化建設、明確規劃落實重點,積極爭取資源實現先行先試,逐步優化法治品牌呈現。
唐亞林: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提出,基層治理要以“事”為中心,針對物業治理難題,強調從“挑事”到“做事”來破解業委會運作困境;重視公共服務中的情緒價值管理,從行政效率、情感互動、價值共創三重維度發力,推動治理從基礎服務向品質提升轉型。
熊競: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熊競表示,東明路街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取得成效的核心就是很好地解決了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通過網格治理、精細治理、韌性治理等強化了社區街區的安全,同時通過銀發經濟、夜間經濟和社區經濟發展提高了社區街區的活力。
劉悅來: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同濟大學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主任劉悅來希望,街道搶抓城市更新機遇,聚焦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特別是自主更新,聯動市場、商戶與居民的力量,推動社區經濟、文化和治理的融合升級,打造資源集約化發展新模式。
唐有財: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人文社科處副處長、教授唐有財提出,社區治理工作要久久為功,深化網格治理、參與式治理等工作,聯動青年骨干與社區達人,持續孵化社區經濟微循環項目,實現黨建賦能治理、治理反哺發展、發展凝聚民心的良性循環。
黃曉春:
上海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社會學院教授黃曉春提出,以“制度嵌入生活”推動基層治理創新,通過社區花園、參與式社區規劃等日常項目激發居民參與活力,培育社會組織生態,探索治理與經濟協同機制。
郭亮: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郭亮建議,東明路街道聯合上海博物館東館構建文化聯動機制,通過聯合展覽、AR/VR數字化體驗及教育項目,推動高端文化資源下沉社區,激活閑置空間;以企業贊助、高校合作、長效協議保障實施,培育居民文化認同,打造“政府-館社-居民”協同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樣本。
童瀟: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童瀟提出東明路街道社區治理體現出了一種“全景治理”,注重匯聚社區治理中的各項正向要素,通過挖掘人、關注事、注重感把各類治理的力量進行匯合,形成了“科技+人文”“經濟+社會”“環境+藝術”要素融入的創新格局。
馮猛: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馮猛肯定了街道以黨建引領凝聚多元力量,回應復雜性社會需求的實踐探索。街道以持續聯動激發主體參與,構建“用自身力量解決自身問題”的善治生態,實現基層治理韌性提升與從容進階。
石俊:
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副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石俊提出,街道要強化整體性布局,統籌養老、醫療、教育及心理健康服務;推動社區管理從“促動”轉向“自動”,依托年輕力量實現常態自主運行,提升治理效能與可持續性。
孫哲: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副教授、社會工作MSW中心主任孫哲表示,街道以數字化、藝術化、生活化、資產化四維驅動社區治理,放大社區符號價值,推動全民參與全過程人民民主,進一步探索經濟與社區治理相結合的工作路徑。
王衍: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助理教授王衍提出,設計賦能社區經濟關鍵是優先挖掘社區日常的經濟潛能。如全職媽媽轉為圖書借閱服務者,外賣員轉型探店主播等;創新“前攤后家”模式,將育兒、烘焙等家庭經驗轉化為社區微經濟,構建可持續就業生態,推動東明地方身份重塑與微循環活力激發。
魏閩:
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聯合發起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魏閩表示,四葉草堂將持續通過“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布局嵌入式社區服務設施,通過精品城區、社區花園等項目挖掘潛在空間再利用,深化社區營造來助力社區及街區自治。
王南溟:
社區樞紐站創建人,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原館長王南溟指出,東明路街道社會組織年輕化程度較高,社區樞紐站通過藝術介入老舊社區,以“兒童友好”和“藝術不老”雙計劃聯動全齡段參與;通過工作坊、講座等方式與居民共建共管,形成“居民主導維護+定期內容更新”機制,以個體情感連接構建多重主體藝術共同體。
朱爍淵:
資深文化人、制作人、詩詞作家朱爍淵表示,街道通過優化黨群服務站布局,精準配送黨群服務,增強了黨群黏性。街區黨組織和治理工作站組建年輕化高學歷治理團隊,以“街區眼睛”定位及時響應民生需求,實現服務“零距離”,夯實黨的基層治理根基。
嚴懷中:
上海市老年基金會浦東新區代表處秘書長、浦東新區黨建講師團成員、東明路街道黨建講師團團長嚴懷中表示,街道要聚焦“一老一小”服務,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創新參與式社區規劃與社區經濟,整合黨政社企資源,打造品牌項目,形成可持續的東明治理樣本。
基層治理重點項目發布
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韓云志發布了2025年東明路街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重點項目。相關部門對5個重點項目進行路演。
此次活動是一場集思廣益、匯聚智慧的盛會,是一次學習取經、再開新局的寶貴機遇。東明路街道將以“宜居東明 人民社區”為目標,以“聚明心”黨建工程為總牽引,譜寫基層治理與社區經濟深度融合、共生共融的東明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