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8日是防災減災宣傳周。為強化全民公共衛生應急能力,讓底線思維與風險意識深入人心,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辦,青浦區衛生健康委和青浦區愛國衛生和健康促進指導中心協辦的“齊參與,共守護——公衛應急護航健康生活”上海健康大講堂公共衛生應急專場活動,在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救災和救援博覽會現場舉辦。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所消毒與感染控制科范俊華副主任醫師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戈允申副主任醫師,為公眾剖析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如何從“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防御”,掌握守護健康的關鍵方法。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處處長吳文輝指出,近年來全球公共衛生形勢復雜多變,公共衛生事件涵蓋傳染病防控、災害救援、活動保障等多領域,是守護民眾健康的重要防線。公共衛生應急工作不僅是專業人員的職責,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指尖”密碼守護健康
在公共衛生防護體系里,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一道堅實且經濟高效的防線。其中,洗手這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卻蘊含著巨大能量。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驟然降臨,面對洶洶來襲的病毒,正確洗手是阻斷大部分病原體傳播的有力武器。
范俊華強調,看似潔凈的雙手,實則暗藏“玄機”:有研究表明,幾乎時刻不離手的手機,其表面細菌菌落總數可能比馬桶高出10倍;觸摸公共場所的各種物品后,手上沾染的病原微生物更是不計其數。當我們在不經意間用手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這些“小惡魔”便會趁機而入,引發各種疾病。
那么,什么時候需要洗手呢?范俊華介紹,飯前便后、外出歸家、接觸動物或處理動物糞便后,都要及時洗手。另外,準備食物前、中、后,照顧嘔吐或腹瀉病人前后,給嬰兒換尿布或替孩子擦拭大小便后,處理傷口前后,這些關鍵時刻更不能忽視洗手。即使是看不見的污垢,同樣可能威脅健康。
洗手的步驟也有講究。“一般來說,洗手有5個基本流程。先用流動水淋濕雙手,再取適量洗手液或肥皂揉搓起泡,并揉搓雙手20秒,然后用流動水沖洗干凈,最后擦干雙手。七步洗手法中的‘洗手腕’這一步,能更全面地清潔雙手。”范俊華提醒,“手指尖、大拇指、手指縫這些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要重點清洗。”
范俊華介紹,無論是洗手液還是肥皂,只要按步驟正確洗手,都能充分洗凈雙手。不過,濕軟狀態下的肥皂容易滋生細菌,在公共場所使用洗手液相對肥皂更衛生。
在沒有流動水和洗手液時,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劑。不過,它不能完全替代洗手,尤其是在手部有肉眼可見污染或油膩時可能效果不佳,也無法清除有害化學物質。范俊華提醒,使用免洗手消毒劑時,要選擇合格產品,用量要達到一塊錢硬幣大小(約兩毫升),揉搓20秒,確保覆蓋手指、指甲縫、手心手背等部位。
為運動系好“安全帶”
近年來,上海以“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為目標,不僅引入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大師賽、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等頂級賽事,在群眾體育和體育基礎設施等方面也加大投入力度,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熱潮。
面對時有發生的運動損傷,居家配備一個裝備齊全的家庭急救箱,并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能在關鍵時刻減輕傷害。“急性扭傷是常見的運動傷害,在受傷后的24~48小時內,冰敷可以收縮血管,減少出血和腫脹。護具、繃帶等支撐物也很重要,能固定受傷部位,避免二次傷害。此外,繃帶、敷貼、肌內貼、酒精、碘伏等也都是急救箱里的常備品。”戈允申提醒,“云南白藥這類具有活血功效的藥物性噴霧,更適合在24小時急性期過后使用。若在急性期使用,可能會因活血作用加劇腫脹。”
戈允申強調,老年朋友在運動時要格外注意安全。若摔倒或扭傷,且疼痛持續1~2天無法緩解,或受傷部位迅速腫脹,應立即前往醫院拍片檢查,拖延不僅可能導致骨折畸形,增加治療難度和痛苦,還可能延誤其他軟組織損傷的治療時機。若懷疑有骨折,不要隨意挪動傷者,尤其是頸腰椎損傷時,應盡量維持原樣,等待專業人員救援。如果身邊有簡易夾板,可以對受傷部位進行簡單固定,減少二次傷害。
運動是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對話,牢記運動安全知識,無論是在賽場上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從容應對突發狀況,讓運動真正成為健康的助力。
原標題:《防災減災周,公衛應急知識開講啦!》
欄目編輯:郜陽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通訊員 瞿乃嬰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