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長蘇杰生公開痛批歐盟“虛偽”,稱其安全依賴美國、能源依賴俄羅斯、市場依賴中國,卻對印度“指手畫腳”。
這番言論不僅暴露印度對國際支持的饑渴,更讓印媒預感不妙——美俄中立、歐盟冷眼,印度的大國野心正淪為一場自說自話的獨角戲。
這場面,確實讓人有點兒摸不著頭腦,擱以前,芝麻大點兒的風吹草動,各種聲明、呼吁、斡旋就跟趕集似的,這次倒好,大伙兒集體沉默,仿佛商量好了一樣,要說純粹是“沒想到”,那未免太小瞧人了。
我看吶,更多的是一種“若有所思”,心里頭正七上八下地盤算呢,他們在琢磨什么?估摸著,是該把自己腦子里一些老黃歷翻出來,好好曬曬,去去霉了。
一直以來,西方世界怎么看我們東方那個大塊頭鄰居的軍工?恐怕還停留在“傻大黑粗”、“管夠不管精”的老印象里,結果這次摩擦,就像人家不小心推開了一扇窗,讓你偷偷瞄了眼里頭的真章。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但凡有點軍事常識的,一眼就能瞧明白,能在這么短時間里打出這種戰績,絕不是一兩件先進家伙什兒就能搞定的,背后鐵定是一整套玩得溜熟的作戰體系在撐腰。
這事兒,好比武林高手拆招,外行看的是拳來腳往,誰輸誰贏,熱鬧。內行呢?人家看的是對方的內功火候,招式間的呼應與配合,這次,大伙兒看到的,恐怕就是這種“配合”出來的威力。
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確實勇猛,戰術也對路,但更關鍵的,是他們手里的家伙趁手,而且用得順。這種“順手”,可不單單是說武器本身性能牛,更重要的是,人和武器、武器和戰場、不同武器之間的協同配合,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
據說,巴基斯坦飛行員對他們從中國引進的戰機,那是贊不絕口,覺得戰場感知能力和武器系統整合得簡直天衣無縫,這在分秒必爭的空戰里,那可是保命、克敵的法寶。
反觀印度那邊,花血本從法國買的陣風戰斗機,寶貝得跟什么似的,指望著用它在邊境上扳回一局,結果呢?現實有點打臉,這倒不是說陣風本身不行,畢竟出身名門,紙面數據杠杠的。
但問題是,現代空戰早就不是騎士單挑的年代了,你的飛機再好,如果對方的預警機比你瞅得遠,指揮系統比你反應快,電子戰還能有效地糊你一臉馬賽克,那你這“寶馬良駒”可能連撒歡的機會都沒有,就稀里糊涂地吃了大虧。
這就好比你拿著把削鐵如泥的寶劍,興沖沖地上了戰場,結果人家是全副武裝,還戴著夜視儀、開著紅外掛跟你打,這仗還怎么打?
歐洲那邊,尤其是法國,心里頭估計是五味雜陳,很不是滋味,自家的王牌產品,在真刀真槍的較量中沒占到便宜,這不僅僅是面子掛不住,更是里子受損,直接關系到以后軍火生意怎么做。
以往,他們的武器在一些小規模沖突里表現搶眼,那多半是因為對手不成體系,甚至是存在代差,打起來跟大人欺負小孩兒似的,可這次,遇到的顯然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這也給歐洲提了個醒兒:老跟在別人屁股后頭搖旗吶喊,未必真符合自己的利益,世界早就是多極的了,多一個能平等對話的朋友,總比多一個潛在的、讓你摸不透深淺的強硬對手要劃算,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傲慢和根深蒂固的偏見,客觀地看看別人的進步,對誰都沒壞處,你說是不是?
至于美國,恐怕是看得最透徹的,他們遍布全球的情報網可不是擺設,中國現在的作戰體系究竟發展到了什么火候,他們心里頭應該有本賬。
以前或許還覺得,隔著個太平洋,自己有技術和經驗上的絕對優勢,高枕無憂,但現在,這種優勢正在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拉近,甚至在某些單項上,可能已經被悄悄反超了。
你比如說,福建艦的電磁彈射,這玩意兒全世界就兩家能玩得轉,而且我們還是后來者居上,可以充分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技術成熟度可能更高,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航空母艦的運用上,我們又實實在在地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再看看中國的造船能力,那真是讓世界都得豎大拇指,新軍艦下水的速度,被形容成“下餃子”雖然有點夸張,但也真實反映了那雄厚的工業底子。
相比之下,某些老牌海軍強國,造一艘大點的軍艦,三年五年都未必能利索下水,空軍方面,新戰機的列裝速度和規模,也是歐洲國家的好幾倍,而且成本控制得還相當好。
這種系統性的進步,正在不聲不響地改變全球軍力平衡的格局,以前那種靠幾艘航空母艦就能在別人家門口耀武揚威、指手畫腳的時代,正在慢慢地變成過去時。
因為你再想來溜達,面對的可能是一個同樣擁有強大“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對手,你想進來?行啊,先掂量掂量自己得付出多大代價,值不值當。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軍事冒險的沖動,都得在腦子里多轉幾個彎兒,三思而后行,就拿臺海來說吧,以前美國可能覺得,憑借著海空優勢,想介入不過是分分鐘的事兒,現在呢?恐怕他們的將軍們在進行沙盤推演的時候,眉頭會皺得更緊,心里頭也得更沒底。
畢竟,大國之間的直接沖突,一旦控制不住,那后果是誰也承受不起的,美國在全球各地維持霸權的成本本來就越來越高,捉襟見肘,如果再在東亞地區卷入一場高強度的軍事對抗,那對它的全球戰略和經濟體系,都將是雪上加霜的沉重打擊。
往深了看,這種軍事實力的迅猛崛起,背后是整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高端制造業的整體進步,現代武器裝備,那是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涉及新材料、微電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空氣動力學等數不清的領域。
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條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那是根本玩不轉的。
而且,中國在軍工發展上,特別強調一種“體系對抗”的思維,這可不是簡單地堆砌幾件先進武器就完事兒了,而是要把各種作戰要素,包括像高超聲速武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這些前沿技術,有機地融合到一個龐大的作戰生態系統里,形成一種整體的、壓倒性的優勢。
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按套路出牌的非對稱思路,往往能在關鍵時刻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國際軍火貿易市場上,其實也能看出些端倪,中國的武器裝備,性價比高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家能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甚至包括人員培訓、后期維護保障、系統升級等一攬子服務,這被稱作“交鑰匙工程”。
這種服務意識和靈活性,是很多牛氣哄哄的西方軍工巨頭們比不了的,或者說,不屑于去做的。
在這次南亞那場小小的沖突,就像往平靜的湖面投下了一顆小石子,看著不起眼,但激起的漣漪,恐怕會一圈圈擴散得很遠很遠。
它讓這個世界,特別是那些傳統的、習慣了高高在上的強國們,不得不睜大眼睛,重新審視這個正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以及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一些新興力量所展現出來的、令人不得不重視的實力和潛力。
這未見得是壞事,一個更加均衡、力量分布更加合理的世界格局,或許更有利于長遠的和平與穩定,畢竟,誰都不希望看到一家獨大、贏者通吃的局面,更不希望因為誤判形勢而引發不必要的沖突和災難,看清大勢,放下身段,理性對話,這才是人間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