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晏國文 盧志坤 北京報道
(行政處罰信息。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官網/截圖)
腫瘤醫生推薦一名患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給予醫生200元好處費。近日,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微信公眾號披露了基因檢測商業賄賂的典型案例紀實,揭露了上述行業內幕。
《中國經營報》記者查詢相關行政處罰決定書發現,涉事企業為上海至本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至本醫學”)。至本醫學是一家生物醫療科技公司,面向腫瘤、癌癥患者開展基因檢測活動,協助腫瘤、癌癥患者進行精準治療。
2018年12月28日至2022年1月26日,至本醫學的員工王某某與某腫瘤醫院一名醫生達成約定,由該醫生利用醫生身份的影響力向患者推薦至本醫學的基因檢測業務。
該醫生每推薦一名患者,王某某便給予其200元好處費,期間累計給予醫生好處費11.62萬元。
至本醫學允許王某某將前述費用,以餐飲費、打車費名義進行報銷。經審計,通過上述方式,至本醫學最終實際獲得基因檢測業務訂單309筆,涉案銷售金額為477.62萬元,違法所得共計229.2萬元。
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認為,當事人至本醫學上述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七條第一款第(三)項之規定,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2025年1月13日,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對至本醫學沒收違法所得229.2萬元,罰款100萬元,合計罰沒金額為329.2萬元。
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在科普文章中稱,涉案企業企圖通過虛假報銷、隱匿資金流向等手段掩蓋對醫生行賄的違法事實。案件始于患者舉報——某醫院醫生與上海某醫學檢驗所員工王某某的異常往來。
執法部門突破重重阻礙,通過逐一梳理涉案訂單資金流向、核實銷售人員的實際工作內容、勞務關系等,識破涉案企業精心設計的“勞務掛靠”障眼法,以及諸多掩蓋行賄資金的行徑,鎖定上海某醫學檢驗所為行賄行為的幕后主使。
今年1月底,網絡流傳至本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至本醫療”)發布的“關于停工停產的通知”。至本醫療是至本醫學的母公司。
相關通知稱,近期公司面臨增資,主要經營賬戶卻被個別股東惡意凍結,業務收入斷崖式下滑,導致公司日常運營面臨巨大挑戰。基于此,公司經過慎重評估,不得不作出停工停產的決定。停工停產涉及人員為至本醫療集團及分子公司、外包公司及全體員工。
至本醫療于2016年成立,是腫瘤基因檢測領域的明星創業企業,曾獲得IDG資本、松禾投資、Star VC、火山石等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2021年,至本醫療完成C輪融資。至本醫療的業務范圍覆蓋個體化精準診療和藥企合作兩大領域。
針對此次被官方曝光的商業賄賂問題以及停工停產相關問題,記者聯系了至本醫療方面,但未獲得回應。
據了解,部分腫瘤患者需要根據基因檢測結果才能決定能否使用某種藥品或治療方式,而許多醫院無法提供對應的基因檢測服務,因此患者只能找院外的基因檢測公司。同時,由于專業性很強,基因檢測公司缺乏客源,而醫生具有較多的患者資源和較強的影響力。
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在科普文章中稱,在基因檢測千億級市場規模背后,部分企業為搶占市場鋌而走險,通過“回扣”及相關不正當手段擾亂行業秩序,不僅損害患者權益,更威脅醫療行業公信力。
(編輯:曹學平 審核:童海華 校對:張國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