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搶著要,現在卻躲著走,奧運會作為全球矚目的體育盛事,本是展現國家實力的展示窗口,如今卻成為了東道主的“經濟黑洞”。
從里約奧運虧140億,到東京奧運會虧損500億,奧運會好像變成了一個“燙手山芋”,巨額投入與回報失衡讓人心生畏懼。
那么我國曾在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最后虧損了多少呢?
那些被奧運“套牢”的城市
說到被奧運光環晃了眼、最后栽了跟頭的,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自然是榜上有名,桑巴舞跳得再熱情,也蓋不住虧了20億美元(約141億人民幣)的冰冷現實,當初承諾的陽光沙灘比基尼,最后變成了銹跡斑斑的場館鋼筋,全世界都替他們捏把汗,這工程能不能撐到開幕都是個問題。
工期拖拖拉拉,預算噌噌往上漲,比賽海域還鬧出了“超級細菌”,運動員們心里能不打鼓嗎,為了面子上好看,主辦方硬是花了3.2億美元修了道七公里長的“奧運墻”,把旁邊的貧民窟給擋了個嚴嚴實實。
這種操作,非但沒落著好,還把當地民眾給惹毛了,警察因為工資發不下來鬧罷工,結果,黑幫趁火打劫,運動員代表團被搶的事兒隔三差五就上新聞,這安保簡直成了擺設。
奧運會一結束,那些花大價錢建的體育公園就荒草叢生,游泳池直接變臭水坑,高爾夫球場每年還得倒貼幾百萬美元養著,有的場館干脆成了流浪漢的家,連發給運動員的獎牌都生了銹。
沒過幾年,2020東京奧運會的劇本也挺讓人憋屈,本來預算就緊巴巴的,結果半路殺出個全球疫情,直接給整了個雪上加霜,比賽硬生生拖了一年,各種開銷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原指望門票收入和游客消費能回點血,誰知道最后場館里空蕩蕩的,連個鬼影都沒有,精心準備的大餐愣是沒人來吃,就剩點電視轉播的廣告費還算過得去,算下來,里外里虧了能有70億美元(約500億人民幣),擱誰誰不心疼。
日本人也算是想盡了辦法省錢,比如從廢舊電子產品里搗鼓出金子來做獎牌,給運動員睡的是硬紙板床,可這點小修小補,在大窟窿面前根本不頂用,更要命的是,按照規矩,他們還得給國際奧委會交一大筆轉播費和贊助分成,這買賣,怎么算怎么虧。
那么,這奧運會的錢,究竟都砸到哪兒去了?怎么就成了個名副其實的“吞金獸”?
奧運“吞金獸”的胃口有多大
明面上的大頭開銷誰都看得見,體育場館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要么翻新舊的,要么從地基開始重新蓋,哪個不是真金白銀堆出來的,還有媒體中心、奧運村這些配套設施,也都是吃錢的大戶。
這還不算完,場館蓋好了,日常維護保養又是一筆細水長流的支出,很多時候,建場館的時候轟轟烈烈,后續維護起來卻有心無力,眼睜睜看著它們風吹雨淋慢慢荒廢。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投入,還有大量看不見的“隱形開支”在等著你,賽事期間那么多運動員、官員、記者、游客從世界各地涌過來,吃喝拉撒睡,每一樣都得安排妥當,賽事服務、城市交通系統升級改造、尤其是安保工作,這些軟性投入,每一項都是天文數字。
主辦國得保證所有人的安全,這安保級別一提再提,成本自然也就下不來了,可以說,辦奧運就像開流水席,客人還沒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得先備得足足的,而且標準還不能低。
絕處逢生非神話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奧運會都賠得底兒掉,在這一片“冰天雪地”里,也曾有過逆襲的“火花”,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就是個經典的翻盤案例。
那時候,蒙特利爾的慘痛教訓還歷歷在目,好多城市對奧運會是躲都來不及,洛杉磯幾乎是撿了個漏,沒啥競爭對手就拿到了舉辦權,當地老百姓一開始也犯嘀咕,生怕步蒙特利爾的后塵。
關鍵時刻,人家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彼得·尤伯羅斯站了出來,這哥們兒腦子活,硬是把一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他的核心打法,說白了就是“商業化”三板斧:電視轉播權,價高者得,把媒體價值挖到極致。商業贊助,搞壟斷經營,讓贊助商的錢花得值,權益有保障。
門票銷售,也玩出了花樣,搞階梯式定價,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也能湊個熱鬧,這些招數現在看可能不算新鮮,但在當時,那可是石破天驚的創新。尤伯羅斯團隊還特別精明,能用舊場館就絕不蓋新的,一下子又省了一大筆。
洛杉磯奧運會不僅沒虧錢,還成了奧運史上頭一個盈利的,讓全世界都傻眼了:原來奧運會也能賺錢,不過話說回來,洛杉磯的成功有它特定的天時地利人和,想完全復制,也沒那么容易。
但北京卻完成了逆襲,2008年奧運會辦得是真漂亮,組織能力讓全世界都豎大拇指,更關鍵的是,經濟賬算下來,還盈利了大約10億人民幣,這背后,靠的是國家層面的強大組織協調能力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北京奧運會的總投資額高達幾千億人民幣,聽著嚇人,但和其他那些虧本的國家不一樣,這筆巨款的大頭,并沒有簡單粗暴地全砸在體育場館上,而是非常精準地投向了那些能讓城市長久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辦好奧運,北京一口氣新建了五條地鐵線,總長度超過200公里,砸進去600多個億,首都機場那個嶄新的T3航站樓,花了差不多300億,一下子就把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門面和吞吐能力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還有超過一千億的資金用在了環境治理上,植樹造林、污水處理,硬是給首都爭回了不少藍天白云,這些錢,名義上是為奧運花的,實際上是給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奧運會結束了,可這些升級換代的交通網絡、煥然一新的機場、還有明顯改善的生態環境,卻長長久久地造福著幾千萬北京市民。
那些標志性的奧運場館,比如鳥巢、水立方,也沒有在熱鬧過后就被人遺忘,它們現在都是熱門的旅游景點,每年吸引幾百萬游客,光門票和相關的商業收入就有好幾個億。
而且,這些場館還繼續承辦各種大型演出、體育比賽和商業活動,真正做到了“一次投入,長期受益”。
更深遠的影響是,北京奧運會就像個催化劑,直接把中國的體育產業給帶火了,2008年的時候,體育產業總規模大概是4700億,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超過三萬億!這股因為奧運點燃的運動熱情,到現在還在影響著大家。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北京日報---2024.08.17:《奧運會為何燒錢,又如何賺錢?“虧本”的奧運會還值得辦嗎?》
原文刊登于每日經濟新聞---2024.07.20:《下周啟幕!巴黎奧運會預計將耗資82億美元,成史上第六貴,能否破解奧運會虧損“魔咒”?》
原文刊登于國家審計署---2009.06.19:《北京奧運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出爐 結余將超10億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