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齊現在7歲了,來暖星之前,他6歲。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 家齊”。
“媽媽的名字是?”“ 家齊。”
“爸爸幾歲了?”“6歲?!?/p>
分不清你我他,以自我為中心似乎是閉娃的“通病”。
爸爸媽媽都很著急,因為他馬上就要上小學了。
爸爸甚至對我們說,他感覺一切都完蛋了,孩子沒有未來了。
真的嗎?其實用一招,就能讓娃建立基本的換位思考的感覺。
1.
為孩子“開辟”
名為“自我”的田地
當家齊剛來到暖星的時候,老師們知道他其實有很大的潛力。
“看到孩子一筆一劃畫畫的樣子,以及畫面內容的時候,就會知道其實家齊的假想能力挺好的?!比f萬老師說?!凹引R的仿說可以很長,背的句子也可以很長。很可能是他過往的經驗限制了他的自我自信和與人交往的內在動力。”
其實,這時的他,需要一個空間駐留“自我”。
而老師的首先的工作,就是幫助他留出這塊“田地”。
“只要孩子想,我們可以投入一整節課去跟他玩橡皮泥、畫畫或者是吹泡泡,看似什么都沒做,但其實我們在修復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基本看法:‘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可以操控這個世界的人和事的?!比f萬老師說。
家齊是暖星老秦關注很久的一個娃,對此,他補充:
“他得自己有一種想要做各種事情的沖動在里面,后面的事情才好辦。前面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會做跟隨、識別、回應?!?/p>
“跟隨識別回應”,是暖星主動階段中的初始操作,也是讓家長放棄主導權的一個操作。這是一個門檻,但跨過了就有很多驚喜。
經過前四周“跟隨識別回應”的操作,五周后,家齊已經發現了萬萬老師對自己自主權的尊重,能回應萬萬老師的互動了。
到第6周的時候,已經能夠與萬萬老師有一來一往的回應。眼神里可以看出滿滿的情感——家齊的心逐漸被打開了,這說明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土地”。
但上面的操作是在維護邊界,養護自己的土地。
想收獲互動的果實,還需要一來一回的“耕種”。
老師的第二個任務就是幫家齊學習“耕種”,工具還是“跟隨識別回應”。
2.
讓孩子有維持互動的意識
收獲互動果實
家齊和萬萬老師之間雖然有了互動和情感的交流,但是還是容易“脫鉤”。
比如下面的這一回合里,聊著聊著,家齊自顧自說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老師用撓癢癢等吸引他的注意,但是他“無動于衷”,一邊說著自己想說的,一邊不打招呼就斷開了這場互動,顯得不在一個頻道。
“小朋友去維持互動的意識是非常弱的,交互兩三個回合,往往就無預警地脫離互動狀態了。還是以往的主動互動經驗太有限了?!迸莿撌既死锨胤治?。
維持互動,對我們絕大部分譜系孩子來說都是很難的。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結構,讓孩子能夠在這一結構形成的空間中與人一來一回地練習互動,找到互動的感覺。
這個結構還是基于孩子自身的興趣,以及能力為原點。發現這個原點,還是要借“跟隨識別回應”這一“工具”。
跟隨是為了“識別”。
識別孩子的意圖:知道他想干什么。 識別孩子的情緒:他對當下的事情是否在意,是否需要繼續或停止。 識別偏好:往往彌散在生活中以不同形式表現,好讓我們建構高動機活動嘗試清單。 識別認知:行為背后的能力,判斷整體發展水平和后續活動設置的難度。
識別是為了“回應”?;谧R別的結果——
支持和旁白孩子的意圖,幫助他實現;
共情他的情緒;
建立適合他的“高動機活動嘗試清單”;
以此,設計適合他當下認知的游戲活動——
這些活動并不高大上,但是是孩子真心感興趣的活動,找到與他形成互動的機會和空間。
萬萬老師經過以上跟隨識別回應,在第七周時,找到了能夠讓家齊維持15分鐘互動的游戲,到第八周時,出現了多個能夠維持15分鐘的游戲。
比如在這個小火車游戲中,老師幫助家齊遞小火車,家齊把小火車放在站臺上,不一會,火車就堆滿了。
看上去游戲簡單,但對孩子來說,要有維持住這個游戲的意識,是很難的。
“在一來一往的固定回合中,小朋友要去觀察老師什么時候把這個小火車拿過來,然后才能繼續接下來的我喜歡的這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參與的穩定性就開始慢慢地構建?!迸菣C構校長李如老師說。
此時,孩子對我們的“察言觀色”也慢慢形成了。
3.
意識到:
別人也有自己的想法
很多家長認為教孩子解讀對方情緒就是拿卡片告訴孩子這是開心,這是哭泣。
如果你看到家齊 能和老師進行角色扮演互動后,家齊在其中自發地表演“哭泣”,并且對老師察言觀色,就會知道 , 其實,在有前后語境的環境里,孩子才能夠知道別人的情緒為何發生。
家齊原本停留在紙上的假想能力已經可以用出來了
在玩垃圾車游戲的時候,老師覺得垃圾很多很臟,表現出了哭泣的表情后,要求家齊幫忙扔垃圾,家齊毫不猶豫默默地把“垃圾”倒掉了。真是太可愛了!
跟隨是為了最終的不跟隨,是為了最終讓孩子意識到,你對面的這個人也有自己的“田地”和邊界,想真正和人互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換位思考就是基本。
從意識到自己可以是掌控這個世界的主人;
到有意識去和人維持互動;
到最后——
當孩子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知道別人的想法,為了能夠讓互動繼續,會做出一些妥協,我們的目的就達成了。
“我們的目標是讓他感受到互動當中,并不是由他唯我獨尊的,是要考慮到他人感受的?!崩锨亍袄淇帷钡卣f。
這是本月初,暖星創始人老秦和上海暖星之家機構校長李如對機構里3個孩子干預前后進行對比分析時,闡述的“跟隨識別回應”在家齊身上體現的的3點作用。
作為暖星火車頭模型“主動”的初始操作之一,僅僅只是開始。
本周五晚8:30,老秦將搭檔北京暖星之家的校長丁晶晶,就近期北京暖星之家的真實個案進行分析,也將介紹更多暖星的操作思路,和孩子干預前后的對比。
想要了解暖星體系操作的家長和同行們,歡迎圍觀!點擊預約哦——
“暖星之家”機構服務,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