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晉侯穌陪祀車馬坑
尺寸:東西長21米,南北寬15米
時代:西周時期
藏寶地:晉國博物館(曲沃)
講述者:李皓然
它,是目前發掘的西周同時期最大的車馬坑;它,比秦始皇兵馬俑還早600余年;它,彰顯著2800年前晉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文化底蘊…
它,就是晉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穌陪祀車馬坑。
在目前考古發現的西周車馬坑中,山西曲村—天馬遺址晉侯墓地發掘的第七代晉侯晉獻侯穌的陪祀車馬坑,規模最為龐大,陪祀車馬數量最多。
讓我們在晉國博物館講解員李皓然的帶領下,走近這座車馬坑。
▲晉侯穌陪祀車馬坑
圖源:晉國博物館
晉獻侯陪祀車馬坑足有一個籃球場大
車馬殉葬制度,是中國古代貴族下葬時用車馬器或真車真馬隨葬的一種制度。它是等級制度的體現,地位越高的人,隨葬的車馬越多。在曲村——天馬遺址中,最大的車馬坑,便是晉侯穌一號陪祀車馬坑。
進入晉國博物館的遺址展示廳,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座恢弘的車馬坑。車馬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5米,面積約等于一個標準籃球場,正是晉獻侯穌的陪葬車馬坑。
距坑口2.2米處,一道隔梁橫貫下部,將馬坑、車坑一分為二。車坑內共有48輛車,馬坑內可數出的馬為105匹,均為真車真馬。
李皓然介紹,根據推斷,這座車馬坑里的馬應該不止這個數目。因為根據西周時期的禮制,天子座駕由六馬拉,諸侯座駕需要四匹馬來拉,如果按照這個標配計算,這座車馬坑一共有48輛車,那么馬匹的數量應該是192匹。
為什么我們只清點出了105匹呢?李皓然介紹,考古人員在清理馬匹時發現這些馬腿處有捆綁的痕跡,且有掙扎踩踏的跡象,懷疑這些馬匹當年都是被活埋的。馬匹被活埋時,必然會擠壓踩踏,有些馬匹自然就被壓在了下面,現在如果要把所有馬匹的數量清點完整,就需要剝離掉上層馬骨,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所以,目前只清點出可見的105匹馬。
與馬坑一墻之隔的是車坑。兩周時期,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受到乘車的待遇。48輛車排列成整齊的六行,很多人看到后總有疑問:“這些車看上去好像是泥巴捏成的,確實是當時的真車嗎?它們又是用什么材質制造的呢?”
李皓然介紹,這些車主要由木頭制作,被黃土埋入陪祀坑后,經過2800多年的侵蝕,車的木質結構已與泥土渾然一體,經過考古學家“土中找土”的高難度精細發掘,這些車輛才得以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車馬坑內的車型
涵蓋了西周時期的所有類型
車馬坑內的車分為四種類型:戰車、禮儀用車、輜重車和生活用車,幾乎囊括了西周時期車輛的所有類型。
北邊兩列為戰車,又稱“裝甲車”。有幾輛戰車的車輿中還放置有馬甲和兵器,車輿外配有青銅甲片,銅甲片像古代戎服的鎧甲一樣整齊密集地編排在車廂左、右和后欄上。車軸兩端有青銅車軎、車轄,分別保護車軸以及防止車輪脫落,至今保存完好。
▲戰車
圖源:晉國博物館
位于車坑中部第三排最西側,編號為22號的車身上有髹漆彩繪,紅、黑、綠三種顏色繪制出了雍容華貴的精美圖案,這是禮儀用車。車坑中共有17輛禮儀用車,均為箱式車,有活動車門。
李皓然介紹說,西周時期的車都是從車后上車,一般上車的地方是一個豁口,而這些禮儀車有“后門”,“后門”是用合頁與車身相連的,可見2800多年前,合頁就已經出現并且被運用到了晉國人的生活中。在車周身車輿的廂板和車門外面,繪飾了精美圖案,雍容華貴,再現了西周時期晉國貴族生活的奢華。從所處的位置看,這些車為車陣的核心,應該是最為尊貴的。
▲禮儀車
圖源:晉國博物館
南邊兩列中,車輿比較方正的為輜重車,車廂較大,用以運送武器糧草,有人形象地把這種車比喻為西周時期的“皮卡”車。
另外還有一種車輿為簡單半圓形的生活用車,是貴族們日常乘坐的普通車輛。生活用車雖不似禮儀用車那般豪華,但從生活用車的構造,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西周時人們的乘車方式。
當時的人通過車后的豁口登車后,不像現在會坐到車座上,而是跪坐在車廂內。根據禮儀要求,這種坐姿要求屁股必須坐在腳后跟上,也就是跽坐。當時的道路可不是現在的柏油馬路,當馬車在坑洼不平的黃土地上奔跑時,乘車人很容易會摔下去,為了保證乘車安全,車廂內便會有一個可以起到穩定作用的半圓形圍欄,圍欄前的扶手叫作“軾”,乘車的人用手扶著“軾”,乘坐就牢穩多了。
展廳內還有兩座未被發掘的車馬坑,原址之上放置了車馬的復制品,觀眾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當時這些車馬的原貌。
李皓然介紹,叔虞始封,地處戎狄環伺的河、汾之濱,晉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兼收并蓄,自強不息,承擔起了屏藩王室的責任擔當。晉國博物館這處鎮館之寶——晉侯穌陪祀車馬坑,為人們真實還原了西周時期車與馬具的種類、形制與結構,也見證了早期晉國強盛的國力。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車馬坑是西周禮樂文明的載體,更是晉國尊王攘夷、屏藩王室的實力見證。在晉國博物館,除了晉侯穌陪祀車馬坑,還有晉侯穌鐘、晉侯穌鼎等文物,看著這些文物,晉侯穌隨周王出征討伐時的壯景,宛若就在眼前。
▲晉國博物館晉魂群雕
圖源:晉國博物館 付孟喜 攝
▲晉國博物館航拍
圖源:晉國博物館 冀桂平 攝
商代鸮卣奇遇:為何戰神變“萌神”?
一枚徽章,見證熱血、見證奔赴、見證壯烈
真山霜紅!這套泛黃的古籍里,涌出一座高聳的青峰!
一只普通書箱里的不尋常:追求真理,書香流長
晉祠,何以傳奇?
晉商博物院有桿特殊的“秤”
從新石器時代,游來一條蛇
灰燼中浮現出五千年前的人臉!神秘凝視:它是誰?
圖|晉國博物館
文|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李雅麗
海報及欄圖制作|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傅宇珺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呂國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