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演員宋春麗和丈夫堅持丁克三十幾年,直到2012年一天,好友鄧婕到宋春麗家中做客,發(fā)現(xiàn)家里十分冷靜,她急忙勸勸宋春麗:“去領養(yǎng)一個孩子吧,這樣才像個家,日子才有奔頭啊。”
1951年,宋春麗出生在河北的一個普通家庭。那個年代,全國還處在百廢待興的狀態(tài),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生活的艱難幾乎刻進了許多人的童年記憶。宋春麗的成長環(huán)境可以用“清貧”來形容都還嫌輕了。家里兄妹眾多,父母辛苦勞作,卻難以填飽孩子們的肚子。每天最頭疼的事,不是學習,而是今天家里還有沒有剩下的雜糧能做一頓飯。
母親是個極其樸素的人,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手上長年累月的老繭幾乎成了常態(tài)。她不茍言笑,卻能在最緊巴的日子里,把一家人維持得有條不紊。在宋春麗的記憶中,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浪費”。哪怕是別人吃剩下的一口飯,她也會攢起來喂雞、喂豬,從不丟棄。
也正因為從小習慣了苦日子,宋春麗比同齡孩子更早懂事。13歲那年,她隨同村里的一批青年一起走進了當?shù)氐恼斜c,成了一名軍人。年紀雖小,卻肩扛責任。起初,她在部隊里主要負責一些后勤事務,沒多久,她因表現(xiàn)出色,又被推薦進了文藝隊。在部隊歌舞團的日子并不輕松。排練任務繁重,從基本功到舞臺表演,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求近乎苛刻。但對宋春麗來說,這卻是一段難得的磨礪時期。她勤奮、踏實,在一次次演出中逐漸脫穎而出,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也贏得了同事們的尊重。
她所在的寢室里有一個愛熱鬧的姑娘,性格外向又熱心腸,最大的愛好就是替身邊的姐妹們張羅“終身大事”。每次有什么合適的人選,總忍不住興奮地分享。剛開始,宋春麗總是婉言謝絕,實在推脫不過時就笑笑裝糊涂。她從來沒想過那么早走進婚姻,不是不相信愛情,而是覺得此時的生活已經足夠充實,不愿被牽絆。
但時代的風氣不容她太任性。在當時,“適婚”幾乎是所有年輕人頭上的一個緊箍咒。很多同齡的女孩子二十出頭便成了妻子、母親,而她仍舊堅持著自己的節(jié)奏。這讓父母有些焦慮,畢竟他們的觀念里,女兒要是成不了家,就像是一件懸而未決的心事。幾番勸說之后,宋春麗也試著讓步。她開始配合去見一些人,既是回應父母的期待,也算給自己一個可能的選擇。
可無論對方的條件如何優(yōu)秀,無論是軍官還是文藝圈的才子,她始終覺得少了點什么。不是對方不好,而是心里那道門始終沒打開。幾次相親下來,她愈發(fā)堅定了自己的想法,與其為了結婚而將就,不如將這份自由繼續(xù)珍惜。
自此,她不再理會那些介紹,專心走自己的路。在文藝兵的崗位上一步步積累經驗,不去預測未來,也不急于定義人生。在那個急著成家的年代,宋春麗做出的選擇既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尊重。
然而歲月荏苒,昔日紅遍影壇的大明星宋春麗,如今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在與相戀多年的丈夫孫維熙攜手走過數(shù)十載風雨后,他們終于在朋友的建議下,下定決心收養(yǎng)了一個可愛的女孩。
一天,宋春麗的閨蜜鄧婕來到她家中做客。一進門,鄧婕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她看到宋春麗和丈夫正與一個活潑的小女孩在客廳里嬉戲玩耍,儼然一幅溫馨甜蜜的畫面。三口之家的幸福,溢于言表。
鄧婕好奇地詢問起女孩的來歷。宋春麗微笑著解釋說,她和丈夫決定收養(yǎng)這個孩子,源于鄧婕之前的一番話。那時鄧婕看到他們夫妻倆獨自生活,家中略顯冷清,便出言相勸:"你們干脆去福利院領養(yǎng)個孩子吧。有了孩子,家里才有生氣,日子才有奔頭啊。"
回想起鄧婕當時的話語,宋春麗和丈夫對視一眼,心照不宣。他們明白,盡管自己事業(yè)有成,但家中確實缺少了孩子的歡笑。于是,在慎重考慮后,他們最終下定決心,選擇通過收養(yǎng)的方式,為這個家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當宋春麗目睹小女孩天真爛漫的笑容時,她感到無比欣慰。這個可愛的小天使,讓原本安靜的家,變得熱鬧溫馨。她和丈夫雖已年過半百,但心中重新燃起了為人父母的喜悅和期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