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什么?
鄉愁是父老鄉親的面龐
是家鄉熟悉的地名
而每一個地名背后
都藏著一段獨特故事
今天起
江津融媒推出江津地名故事欄目
帶你走進那些塵封的記憶
第一期讓我們走進官立江津中學堂
▲江津中學堂 黃淳 攝
▲江津中學堂
在江津區幾江街道黃荊街,有一處隱匿于鬧市中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官立江津中學堂”,它占地50余畝,土木結構、房墻屋璧寫滿滄桑。此建筑修建于清末1906年,至今已有118年歷史, 現在人們將它稱為“江津中學堂”,它就是重慶市重點文保單位、共和國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的母校。
江津中學堂——聶帥母校——如今這里成為江津城內最為響亮的地名,從這里走出一位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這是江津人民無不充滿敬意的地方。
▲江津中學本部老校址80年代校門舊照
▲江津中學本部老校址80年代老照片
1954年,隨著江津中學學生、教職工人數的增加,學校急需擴展校舍,于是決定新建校區。新校區稱為分部,住的高中學生。黃荊街本部住初中學生,人們自然而然又稱之為高中部和初中部。1984年,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母校校名“江津中學”。這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至今仍懸掛在高中部的大門上。
江津中學悠久歷史,孕育了豐富而厚重的紅色革命文化,留下珍貴的紅色足跡。學校弘揚革命傳統,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時代進步青年。
▲江津中學本部老校址老教室
1917年,聶榮臻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津中學堂。在這里,他一面刻苦讀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面從國內外所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中,認知真理。聶榮臻探索人生道路,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與“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傳到江津,聶榮臻積極參加學生愛國斗爭,登臺演講、喚醒民眾,帶頭高呼反帝反封建口號,號召同學們沖出校門走上街頭游行、撒傳單、貼標語。暑假中,江津學生聯合會給聶榮臻頒發了下鄉演講的執照。他到鄉村發表演講,反對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喚起民眾堅決抵制日貨。學生們的斗爭觸怒了反動軍政當局,為免遭迫害,聶榮臻和一批進步青年學生被迫離開學校。五四愛國學生運動是聶榮臻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堂政治課,是他參加政治活動的開端。
▲聶榮臻元帥 資料圖
▲江津中學本部老校址老教室
在民主革命時期,江津中學就有不少青年投身于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百余年來,為懲國賊、掃腐惡、抗霸權、反侵略,許多江津中學校友英勇奮斗、光榮犧牲。如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譚祖堯、吳平地,獻身于上海地下斗爭的鐘汝梅,犧牲于洪湖之役的傅汝霖、戴坤忠……他們慷慨就義、以身殉國,以滿腔熱血、耿耿丹心,為革命建立功勛,為母校增添光輝,為后人樹立榜樣。
新中國成立后,聶帥在給母校的回信中曾寫道:“他們為黨、為國為人民不怕犧牲,英勇革命的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也給母校增添了光輝。”當時江津縣的領導去北京開會或出公差,前 去看望聶帥,回縣后常談到聶帥對上述犧牲的同志充滿著緬懷之情。他曾說:“對這些同志,應該建碑以表紀念!”
▲由聶帥題寫碑名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江津中學黃荊街辦學舊址
1979年,學校準備建立革命烈士紀念碑,賡即去信,懇請聶帥題寫碑名。同年10月,聶帥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字稿寄到學校。紀念碑確定建在江津中學舊址校園內。1980年7月1日,“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從此,每逢清明時節,校內的莘莘學子、城區學校的師生多來此獻上花圈,緬懷先烈。還有不少學生在此舉行入隊、入團宣誓儀式,表達繼承先烈遺志、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意志。
▲聶榮臻元帥讀書教室
聶帥是中八班的校友,他的崇高品德和豐功偉績家喻戶曉。聶帥逝世時,當代著名作家魏巍創作的一首律詩。這是聶帥光輝人生的真實寫照。
少從馬列意縱橫,青春如火獻甲兵。萬里長征開險道,敵后抗戰建奇功。北華光復心猶壯,兩彈上天游太空。一生厚道人欽敬,千秋風流說元戎。
1978年7月,聶帥為母校又寄來題詞:振奮精神,加倍努力,精心培育,刻苦學習。讓教育的春天,開出萬紫千紅、絢麗多彩的花朵來,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聶帥的諄諄教誨,一直縈繞在江津中學全校師生的心間,勉勵大家艱苦奮斗、砥礪前行。
▲“為國育才”“桃李滿天”牌匾
“繼承光榮傳統,建設一流學校”——聶榮臻元帥女兒聶力將軍在江津中學校慶90周年的題詞,端正地陳展在校史館內。它仿佛在告訴每一個來訪者,這所百年名校擁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并且前程光芒萬丈。
追溯江津中學光輝歷史,尋蹤革命印記,校史館可謂內涵豐富,盡數囊括。該館于2016年4月29日落成,占地1353平方米,內設主體展區、形象廳、沿革廳3個展區,門上牌匾由聶帥親筆題寫“校史榮譽室”。
▲江津中學本部老校址操場
▲江津中學本部老校址內大門
百年名校,輝煌業績,享譽巴蜀,播名八方。以校友聶榮臻元帥為代表的共和國奠基人從這里起步, “同盟會”蕭湘、“白屋詩人”吳芳吉等名師薈萃,他們是江津中學的榮光。他們在中國革命的漫長歲月中歷盡艱辛,作出貢獻。后人每每觀之,無不肅然起敬。
江津黃荊街江津中學堂——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文/龐國翔 圖/陳柳穎 周正英
編輯:李婉齡 編審:吳 剛
值班副總編輯:河 流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別忘了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