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奉賢城管部門處置了一起非法收運廢棄餐廚油脂案件,廢棄餐廚油脂,也就是俗稱的“地溝油”,一旦流入非法渠道,就有可能被加工成所謂食用油,通過低價銷售重回餐桌,對老百姓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脅。那么,這起隱蔽的案件是如何被發現的?上海又是如何守好廢棄餐廚油脂的閉環處置網絡,守好人們舌尖上的安全的呢?
奉浦街道城管在巡查中發現了一輛裝滿十來個油桶的可疑白色貨車,車內充斥著一股油脂臭味。執法人員懷疑有人偷運地溝油,進行非法交易。他們隨即查驗了油桶,而當事人稱“這是加工烤鴨產生的廢油”,開蓋后,桶內油脂散發著明顯的烤鴨氣味。
隨后,城管與公安在奉賢一個村子里發現了一處藏匿于民房庭院內的窩點。在詢問院子里放著的小桶廢油的用途時,當事人解釋“這是炸肉皮產生的廢油”。“平時會在太倉的一些菜場收運肉類邊角料,并收走附近一些商戶的廢棄油脂,然后在這里炸廢油,一并賣給江蘇海安的一家加工企業。”
當事人坦言“想貪點小便宜”,交代從商販處以每斤2元收購廢油,轉售后每斤僅獲利0.2至0.3元。
奉賢區奉浦街道城管執法中隊隊員高亞駿指出,當事人章某屬于無證偷運餐廚廢棄油脂的違法主體,依據《上海市餐廚廢棄油脂處理管理辦法》,對其處以7萬元行政處罰。而目前,涉及江蘇的上下游交易線索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廢棄餐廚油脂收運問題,事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早些年,常有餐飲店重復使用地溝油,查處現場觸目驚心。2012年,上海頒布了《餐廚廢棄油脂處理管理辦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從事餐廚廢棄油脂的收運活動,并從2013年3月1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施行從源頭到處置的閉環管理。
上海市分類中心單位推進科科長邢霏霏強調:“餐廚廢棄油脂必須定向交付至屬地綠化市容部門指定的收運單位,經過去除水分雜質、提純為含油率95%以上的毛油后,再定向移交處置單位加工成生物柴油,最終產品方可進入市場流通。”
到2020年,本市還出臺了補貼辦法,將廢棄油脂中資源利用率較高的老油,按照1元一公斤的指導價進行收購,經油水分離器處理后含油率高于60%的廢油,按0.5元每公斤的指導價進行收購。但即便如此,像章某這樣只要開出2元的價格,還是會有餐飲店鋪鋌而走險。對于這些有意向非法出售廢油的商戶,城管也給予2000元行政處罰。
上海市城管執法局執法協調處工作人員劉榮杰強調,將持續保持打擊非法收運廢棄油脂的高壓態勢,對違法行為堅持“露頭即打”的零容忍原則。
市城管部門表示,多年來,他們一直聯手相關部門,通過日常巡查、突擊抽查等,從商戶源頭開始,盡力守好廢棄油脂收運的閉環防線。
在前不久晚上的一次突擊抽查中,執法人員對餐飲店鋪的廢棄油脂收運臺賬進行了核查,一一核對收運單位電子臺賬。
靜安寺街道城管執法中隊隊員陳駿冬詳解核查流程:“商戶申報交付30斤廢油,收運單位記錄接收30斤。若雙方數據出現偏差,必須追查多出或缺失的廢油去向,嚴格杜絕賬實不符情況。”
在這樣的管理態勢下,從2021年至2024,全市共查處擅自從事餐廚廢棄油脂收運、處置違法行為50起,案件數量總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奉賢區城管執法局勤務督察科科長孫愷表示:“非法收運案件數量雖逐年下降,但今年查獲案件呈現隱蔽性新特點。我們將強化線索排查力度,提升對此類違法行為的精準打擊能力。”
2024年,本市餐廚廢棄油脂日均收運351噸,是2013年相關規定實施初期的2.7倍。而經過處置的“地溝油”生產的生物柴油,已經被用到了公交車、垃圾船等多種場景。上海依舊在不斷優化智慧監管手段,杜絕餐廚廢棄油脂回流餐桌的可能性。
邢霏霏介紹:“通過在餐廚廢油產生、交付、收運初加工及處置的全鏈條關鍵節點部署自動數據采集設備,實時比對分析各環節數據,精準掌握廢棄油脂流量與流向,形成數字化監管閉環,徹底阻斷非法流通渠道。”
上海從20多年前,開始探索餐廚廢棄油脂收運的規范化管理,并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對廢棄油脂全閉環管理的城市。對于“地溝油”的收運處置,上海始終堅持全鏈條管理和資源化利用模式,并通過日常巡檢加專項行動的方式,加密防線,完善協同治理機制,守護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看看新聞記者: 洪煥銓
編輯: 呂艷,張予洋
責編: 顧怡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