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和大家聊過,養老到底要花多少錢。
角度呢,就是按照退休前工資水平,再折算退休后養老金領取情況。就是按照養老金替代率去衡量。
但這個多少有些宏觀。
那今天我就討論點細節的。比如說,在小城市養老,到底需要多少錢。
選小城市,就是我覺得,對于絕大多數人群體,還是分布在三四線以及鄉鎮。
相對于大城市來說,消費沒那么高。
那到底多少才夠花,50萬、100萬?
下面就和大家討論一下。
首先,要確定夠不夠花的前提是,我們要計算,養老到底要花多少錢。
這個大致分為幾個層面。
一、生活開銷;二、人情往來;三、提高生活品質;四、醫療,以及可能的護理費用。
對于生活開銷,就是衣食住行這些。
一般老年人,所需住房開銷并不算大,都是自住或者是和子女住一起。
我查了一下養老相關的報告。
多數還是與家人居住一起。
這樣的話,所需的居住成本,并不會很高。
其余電費、水費這些,也不會很多。
實際居住成本,若對于有房子的老人,每個月最低200元,最高也不會超過500元;但如果租房的話,成本就會比較高,在1-2千左右。
說完居住成本,再來聊一下飲食成本。
如果是在小城市,老年人的飲食需要也并不算高。
村子里的老人,可以種菜,然后偶爾買一些肉食。實際也并不算貴。
城市里的,可能花銷會大一些,每天在20-50元。
對于飲食,我覺得也是存在一個區間。
只保證最基本生活開銷,依照老年人的節省程度,每個月600元是夠的。
如果想要吃的好,享受一些。那每個月3000都打不住。
對于這點呢,就是豐儉由人了。
說完吃住,還包括其余額外的生活消費。
如果是最節省的情況下,不額外買衣服,完全不去購物,也能實現,就是日子會比較苦。
但想要滋潤一些,那這部分也屬于沒有上限的。
比如說,退休金充足,手頭有點小錢的老人,那花費未必比年輕人少。看點稀奇的玩意,就容易買。
所以這部分,我也不估算了。
最基礎的開銷算下來,我們會發現,實際養老沒有一個固定的成本計算,存在的浮動區間很大。
就最基礎的生活開銷,吃住這些來看。如果能滿足在有自己的房子,然后指解決溫飽,不額外花銷的話。
那每個月只要幾百塊,也是能實現。
但如果想要過得滋潤一些,不滿足于最基礎的吃飽,那需要花的錢就多了。
比如吃飯,想要吃的好,那么每個月開銷就未必固定了,我假設是2千元。其余額外的生活開銷,也沒有具體限制。
所以總結下來,最基礎的生活需求,存在一個界限。
如果是維持溫飽的情況,在小城市養老,有自住房子。那我覺得,基礎生活開銷,每個月800元,是能實現的。
就是日子會苦一些。
如果想要相對滋潤一些,那么基礎開銷,大概在1千5元左右。
要實現品質養老,那么每月至少就得3千元往上。
當然,這只是最基礎的開銷,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人情往來。
這部分呢,即便是老人,可能也很難避免。
首先繞不開的是自己的子女。
我查了一下最新的城鄉老人生活調查。其中還是有21.8%比例的老人,會給自己的子女提供經濟支持。
當然,占比更多的,是從子女那里受到補償。
根據城市與農村,得到補償的金額也有一定的差別。城市是子女年均補償5千,農村是3千2左右。
對于人情往來,這筆錢也難以計算。
就是既會有支出,也會有收入。
所以我就只能忽略收入部分,單看支出。
就只考慮子女、孫子輩的人情往來,假設每個月500元;其余,朋友,親戚等等這一系列的花銷,比如辦酒席隨禮等等這些也假定500元。
但這個也不存在固定值,也是因人而異的。
那還是假定,最基礎的,只考慮最親近的人的開銷,是每個月500元。
如果額外有親情花銷,這些也很難納入計算。
所以中等預算下,人情往來大概1000-1500元。
不設預算,養老金足夠的老人,就2000元以上。
下面再來說說提高生活品質,就是精神需求。
對于老年人,只滿足于基礎開銷,肯定是不夠的。
如果說手頭有一筆閑錢的,其實也會趁著身體狀態尚可之際,各地轉轉,走遍大好河山。
比如我每天上班坐的地鐵,會有一個景點。
每天和我擠地鐵的,除了和我一樣的牛馬外,也會有很多精神煥發的叔叔、阿姨。
我毫不懷疑,他們的養老金會比充裕。
也只有,不差錢的,才能在老年時,得以安閑時間,有條件去旅游。
我看過一個數據統計。
旅游人群分部,65歲以上,能占比在9%;還有45-64歲占比也較高,能達到28%。
對于旅游花銷。
也是一個無法實際預估的數據。
因為每個人消費習慣不同,所去地點不同,很難預估實際的花銷。
比如就采用窮游的方式,找最便宜的住處,對食物要求最低,也不去那種花門票的景點。
那可能去近處旅游,單人一次500元是足夠的。
但老年時候旅游,可能未必會這樣控制。畢竟都是來之不易的時間。所以預估單次旅游費用,可能也在2千元左右。
我找了下相關的數據,還是2020年的數據。
旅游花銷占大頭的,還是在3千元以下。
那我就結合實際預算。
滿足最基礎的旅游開銷,按一年2-3次算,每年大概3000元左右;
如果是中預算,想要更滋潤一些,那每年旅游預算,單人要至少達到5000元。
至于更高的預算,這個就不設上限了。
說完衣食住行,再來聊聊,養老最大的難題——醫療。
對于老年人,其實最大的養老支出,還是圍繞在醫療這塊。
到了一定年紀,很難說身體完全健康。
比如我看城鄉老年人統計數據。其中患慢性病的占比,要多達80%。
所以實際上,老年人最大的開銷,是要應對醫療。
而且醫療這筆錢,是省不下來的。
以我查到的,城鄉老年人生活抽樣調查的數據來看,如果住院的話,年均支付費用大概在8千-1萬。
如果購買藥品,平均支出在2千元左右。
那么這部分醫療支出,按照每個月平攤下來,大概是1千-2千元。
當然,這沒有考慮護理費和患大病的治療費。
年紀大了,患大病的概率,就會提高。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數據。
45歲以上,患惡性腫瘤的人群占比,幾乎占到了8成以上。
而這種大病,單次治療費用,也較為恐怖。
單次治療費用,都要在2-3萬之間。
而一旦患大病都屬于是長期病,需要很長的治療周期。
所以估算下來,如果涉及癌癥,治療費用至少要30-80萬;如果是涉及心腦血管的重疾,大概需要10-30萬。
由此到老后,日常慢性病維護的開銷,粗略計算下來,大概是每個月1千左右。
涉及到大病的準備金,如果有保險兜底,也至少要20萬往上。如果沒配置相應的保險,就要準備至少40萬。
說完治療費用,還有一個更為殘酷的是護理費。
相比于治療費,護理費其實更為深不見底。
如果是一線大城市,護理費用最差的,也得6000左右;往下數,一二線城市,護理費用至少也要4-5千。
至于三四線,滿足最基礎的護理費,也要至少3千,這是最基礎的養老院提供的護理服務。
如果專門請個護工,價格只會更貴一些。
真涉及到護理費用的話,至少也得小10萬起步。
所以我們算到這會發現,真要計算的話。其實養老成本最高的是醫療的費用。
而且問題是這筆錢是省不下來的。
所以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在小城市養老,到底多少錢夠花。
如果按照60歲退休,保守一些活到80歲來計算。
那么基礎開銷,最節省的話,一年1萬多夠花,但問題是這要考慮,最基礎的生活開銷,不外出旅游,不額外消費,只滿足于基礎的開銷情況。
那這樣算下來,按20年的壽命計算,最基本也要20多萬。
另外必須要準備的是醫療費用和大病預防金,至少要30萬。
所以在小城市,如果節衣縮食,按照80歲的平均壽命算,50萬是夠花的。
只是這是非常節省,非常理想的情況。
但凡提升一些養老生活體驗,增加些開銷,那么50萬就完全不夠了。
按照計算,中等預算,即相對來說小康家庭的支出,除了基本開銷,還會涉及旅游等等。那么單人養老準備金,生活開銷+人情往來+進階消費(旅游等精神需求)+醫療開支=25萬+5萬+20萬+30萬=80萬。
就是退休的時候,要準備好80萬,來覆蓋未來二十年的生活開銷,而考慮人均壽命延長,醫療和護理的費用等問題,這筆錢未必夠花。
問題是,這筆錢對于多少小城市居民來說,都會是極大的壓力。
那該怎么辦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補足養老金。年輕的時候,提前補足,就會要壓力小很多。
80萬拆成20年,就是每年4萬,每個月3千左右的開支。
就是同等,每個月領3千多養老金可以實現平衡。
那滿足3千養老金,需要什么條件呢?
以40歲的老王同學為例。如果他年輕的時候交過社保,按照小城市的收入,平均工資在6千左右。
假設老王在當地拿平均工資,交18年社保,等他63歲退休。
可以領社保養老金大概是1千5元左右。這個時候,只需額外補充1千5的商業養老金即可滿足預期。
老王在40歲就準備的話。
那他每年交2.5萬,交10年,即可滿足,從60歲開始,每年領1千5左右的養老金。
若老王之前沒有交過社保養老金,只靠商業養老金。
那么,就40歲到時候,他需要每年交5萬,交10年,即可達成退休后,每年領3.6萬左右的養老金水平。
比純粹在60歲準備80萬,可以節約近一半的成本。
而且養老金的優勢是,活多久、領多久,不要擔心,未來壽命延長,花銷增大,存款耗光的問題。
縱然,養老開銷確實比較大,一筆巨款,未必能支撐我們的品質養老。
但也絕非沒有應對辦法。
我們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提前規劃好養老金。屆時,壓力就會少非常多。
如果關于養老以及養老金產品方面,還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可以在文末留言。或者直接掃以下二維碼,讓顧問老師一對一為你解答。
今天就到這里了,咱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