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誰帶得多?
是姥姥,還是奶奶?
我身邊大部分家庭,都是姥姥帶娃多。
有些事,我們嘴上不說,心里也明白,如果問寶媽,坐月子、帶孩子,最想要誰來?
那肯定是親媽啊。
為啥?
因為姥姥這3個優勢,是奶奶沒有的,很現實。
一:姥姥心更軟,更心疼閨女
姥姥帶娃,說白了就是:“娘心疼閨女,連帶著就心疼娃”。
姥姥雖也年紀大了,有的膝蓋不好,有的高血壓糖尿病。
但一聽女兒生孩子,且只要女兒需要,大部分姥姥,都會車馬勞頓、顛簸地趕過來。
到了家,先做飯,再洗衣,夜里還得起來看孩子。
小孩哭,她怕吵著女兒睡覺,趕緊抱起來溜達;
女兒剛生完孩子,她怕女兒身體虛,變著法做營養的東西補;
怕女兒累著,帶娃、家務、做飯,姥姥幾乎是一手包。
說到底,不是姥姥有多能干,而是她心軟,舍不得女兒吃苦。
我鄰居阿姨就是這樣。
她女兒坐月子時,婆家離得也不遠,可女兒央求她過去照顧一陣子。
婆婆樂得自在,而姥姥則白天帶娃、半夜熬湯煮面,毫無怨言。
有一次孩子嘔吐,姥姥急得直抹眼淚,抱著娃就往醫院沖。
姥姥為什么比誰都緊張?
因為那是自己女兒的孩子,疼娃前,先疼女兒。
二:更尊重小家庭邊界
我朋友小琳說,她有陣子帶娃,睡眠不足、情緒焦躁。
老公又上班,顧不上她,她一個人帶娃、做飯,累到崩潰。
有天婆婆來看孩子,一進門就說:“怎么不給孩子戴帽子,這樣會著涼的。”
看到她給孩子用尿不濕,婆婆又念叨:“捂多了長痱子,得用尿布,洗洗曬曬就好了。”
一看到小琳給娃新買的衣服,婆婆心疼地說:“娃長得快,不需要穿那么多新的,現在賺點錢多不容易,太浪費了!”
小琳聽了,委屈極了,明明是她撐著整個家,卻換來一堆指責。
后來小琳實在撐不下去,硬要自己媽從哥哥家過來幫一陣子忙。
姥姥來了后,立馬就上手干活,兩人輪著帶娃、做家務、做飯。
而且,姥姥很少插手小琳的生活。對于他們小兩口決定的事情,更是不去干涉。
帶娃這件事,說到底,老人是來“幫忙”,不是“接手”。
但很多家庭,就是在“幫”和“管”之間出了問題。
奶奶天然會覺得,兒子、兒子、孫子是“自家人”,那作為長輩,自己經驗多、閱歷豐富,自然要管一管晚輩的生活。
但兒媳卻覺得,自己的小家庭,老人可以適度幫管,卻不能越界太多。
而姥姥,多數時候,會有意識地“守住邊界”。
她知道,女兒女婿成了家,就有他們小家庭的生活,自己不能插手太多。
所以姥姥來帶娃,不會一上來就打亂人家生活節奏,更不會“進門當家”,而是悄悄融入。
姥姥的分寸感,更能讓年輕媽媽喘一口氣。
三:姥姥更愿聽孩子媽的話,少矛盾
育兒這事兒,講究的不是“誰懂得多”,而是“誰肯配合”。
有些年輕媽媽,帶孩子講究科學:
不用學步車、不加鹽、奶粉按量沖、有了點咳嗽也不隨便用偏方。
這時候,如果帶娃的老人不聽,就容易起矛盾。
媽媽解釋得再多,對方一個“我那時候不也是這么帶的”,矛盾就產生了。
可姥姥多數不會硬杠。
她也許心里也不認同,但在女兒面前,她更愿意配合。
而且,就算起沖突了,“母女矛盾”比“婆媳矛盾”,更好化解。
我表姐生孩子的時候,婆婆非要她一天三餐都喝湯,說不然沒奶水,會餓著娃。
還嚴格管控她的飲食,說吃這個孩子會上火,吃那個孩子沒營養,氣得表姐在家哭,跟婆婆吵。
最后把姥姥請來了。
姥姥來了,做表姐愛吃的,但也會告訴她,哪些東西對孩子不好,不能吃。姥姥不是一味按自己的想法來,而是會多勸慰。
表姐告訴姥姥,給孩子洗澡要注意什么、要怎么抱、怎么拍嗝,姥姥就按女兒說的做。
因為姥姥心里有桿秤——孩子是你生的,你說了算;我來幫忙,不是來指揮的。
帶孩子,是一場“持久戰”,誰配合得更好,誰就能少點矛盾。
姥姥跟女兒之間,本就更親密。在加上一起生活、彼此熟悉,說話直接,情緒不容易憋著。
相處舒服了,孩子在中間,情緒也會更溫和。
帶孩子不是一份工,是一份心。
姥姥帶娃,不是因為她閑,也不是她比誰都強,而是她——心軟、聽勸、不過多干涉。
你家是不是也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