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核電那些事”→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就能快速找到我啦。請一定要給我一個星標!
1982年11月的一天,一群操著南腔北調(diào)的“外地人”來到南門橋上,望著橋頭大片大片的農(nóng)田,指指點點、熱烈討論著。“老周啊,這一片土地就是今后咱們建設生活區(qū)的地方。”“老陳,這一片位置不錯,咱們要抓緊時間開展平面設計,盡快開工,讓大家來了好有地方住啊。”……“老許,你不是帶相機了嗎,來給大家拍個合影吧。”“好!大家注意了,看鏡頭,一、二、三!”
1982年1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我國大陸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和運行管理的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定點在秦山建造。11月底,籌建處決定從上海將機構和人員遷入現(xiàn)場工作,第一批人員共34名,乘坐一輛大卡車由上海市啟程,奔赴浙江省海鹽縣。
現(xiàn)在的人們很難想象,當年從上海市到海鹽縣坐車要4個多小時,道路坑洼、塵土飛揚并沒有阻擋住核電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步伐,還編了順口溜“汽車跳,海鹽到”。
△90年代南門橋附近,圖片由縣政協(xié)文藝(新聞)界別組
第一批創(chuàng)業(yè)者們到達海鹽縣招待所后,吃過中飯,興致盎然地參觀了海鹽縣的市容市貌。當走到南門橋頭時,看到白墻黛瓦的農(nóng)舍,綠樹成蔭的道路,黃燦燦的莊稼,農(nóng)家的片片竹林,真有世外桃源的感覺。就這樣,中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南門橋上留下了具有紀念意義第一張合影。
南門橋,也叫南城河橋,原名南門吊橋,位于海鹽縣武原鎮(zhèn)新橋路南端,南北跨南城河。據(jù)《海鹽縣志》記載,南門橋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為木橋,名南城門橋。明永樂十六年(1418),都指揮谷祥等復修城墻,四城門各設吊橋,因地處南隅,得名南門吊橋,后改建為平板石橋。1982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板橋,并改名南城河橋,全長12.4米,跨徑6.6米,寬9米,極大地改善了南城居民出行的條件。2002年新橋路擴建,南門橋再一次進行了改造,改建為箱涵,箱涵長14.5米、寬36米。
△1984年核電新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海鹽,與全國的小縣城大體一致,城區(qū)面積不大,像樣的大型建筑物很少,主干道只有海濱路和朝陽路兩條,新橋路還是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南門橋一帶多是農(nóng)田和零星農(nóng)民住房。考慮到今后便于前往秦山施工現(xiàn)場,秦山核電廠向海鹽縣政府提出在南門橋征地建設職工生活區(qū)。
△核電之光雕塑,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多年以后,人們在南門廣場樹起了一尊核電之光的現(xiàn)代雕塑。當年第一批創(chuàng)業(yè)者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創(chuàng)業(yè)者們,向他們致敬!
(口述:陸生發(fā) 整理:常強、陸偉娟)
這酒也是核技術哦
以后買輻照酒,找核趣就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