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圖與文無關)
1、老一輩為什么都喜歡男孩
現在回老家,偶爾還能聽見長輩說 “生個男孩才算有后”,可要是較真問他們 “女孩哪兒不好”,大多人也說不出個一二三。
這事需要從他們年輕時的生活說起 —— 那時候吃飽飯都是本事,人活一世想的全是 “怎么讓一家子活下去”。
爺爺奶奶那輩人,家里孩子多到穿補丁衣服,供讀書只能選一個,肯定優先給男孩。
為什么?因為老輩人眼里,男孩長大了能下地干活、能出去跑腿掙錢,將來娶了媳婦還能守著老家,就算自己老了干不動,兒子也能撐起門戶。
反觀女孩,按老規矩遲早要嫁人,嫁出去就是 “別人家的人”,家里花心思培養等于 “給別人養閨女”,一來二去,自然覺得男孩更有用。
其實他們心里頭,哪是喜歡男孩這個性別,分明是喜歡“能扛事兒的人”。
就像我爸總說,他小時候我奶奶把唯一的雞蛋塞給他,不是偏心,是覺得 “男孩將來要挑大梁,不能餓壞了身子”。
這種想法放到現在可能過時,但在連電燈都沒有的年代,一家人需要靠這種 “生存策略” 往下過,說白了,就是窮日子把人逼出了“選男孩更保險”的習慣。
男人(圖與文無關)
2、說 “女兒是賠錢貨”,其實傷的是所有人
以前老聽見 “養閨女賠錢”這種話,乍一聽是嫌棄女孩,細琢磨其實是把人當貨物。
過去嫁閨女講究 “十里紅妝”,條件差點的家庭,也得咬著牙湊幾床被子當嫁妝,可不就像 “倒貼錢” 嘛。
但問題不在女孩身上 —— 你從小不讓她讀書,不讓她學本事,等她長大了沒能力掙錢,又罵她“賠錢”,這不是先把鳥翅膀剪斷,再怪它不會飛嗎?
而男孩,表面上受寵,實則被捆在“必須強”的枷鎖里。
我表哥小時候摔破膝蓋哭鼻子,姑父劈頭就是一句 "男兒有淚不輕彈",后來他創業失敗,寧可借錢硬撐也不敢跟家里說,生怕被說“沒出息”。
這種“男孩必須頂天立地”的規矩,讓多少男人把委屈咽進肚子里,活得像個不會累的機器人。
女孩更委屈,我堂姐初中畢業就被喊回家幫忙,說“女孩讀太多書沒用”,現在她看見女兒趴在書桌前寫作業,總忍不住說“你可要好好讀,媽當年沒這機會”。
老觀念就像一副有色眼鏡,讓男孩以為脆弱是恥辱,讓女孩懷疑自己天生低人一等,明明都是親骨肉,卻被分成了“撐門面的”和 “嫁人的”,沒一個能活得舒展。
男人(圖與文無關)
3、老觀念為什么那么難改?
有人覺得老一輩頑固,其實他們也是“被規矩馴化的人”。
我問我奶奶為什么要重男輕女,她說“我媽當年就這么教我的”,幾十年前的書里、戲臺上,全是“男人當家”的故事,耳濡目染一輩子,早把“男孩重要”當成了天經地義。
再加上過去男人確實掌握著家里的話語權,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意打破這套規則,就這么一代傳一代,成了甩不掉的老習慣。
但現在不一樣了,我表妹大學畢業進了設計院,自己掙錢買了房,過年給舅舅舅媽塞紅包時,親戚們再也不說“女孩賠錢”了;鄰居大哥辭職在家帶娃,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小區里的大爺大媽都說“男人顧家也挺好”。
這說明老觀念不是鐵打的,只要日子變了,人的想法也會跟著變。
其實說白了,重男輕女的核心是 “把人分成了工具”—— 男孩是“養老工具”,女孩是“聯姻工具”。
但現在我們有底氣說:人不是工具,不管男孩女孩,都該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們這代人要做的,不是否定老一輩的苦日子,而是讓他們看見:現在的日子不用靠“押寶
男孩”才能過好,女孩能讀書、能賺錢、能頂天立地,男孩也能流淚、能示弱、能回歸家庭。
當每個孩子都能在平等的目光里長大,那些曾經傷人的老規矩,自然會慢慢消失在時光里。畢竟,日子是往前過的,人也該跟著日子,活得更敞亮些,不是嗎?
男人(圖與文無關)
作者介紹:
歐小希,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帶你體會世間“人情冷暖”。
喜歡請在下方點贊、分享、收藏和評論。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