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畫家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群體,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具有標(biāo)桿人物,甚至影響千百年至今,且一直會延續(xù)下去,作為古代的畫僧大都具有不一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繪畫作為他們精神寄托的支柱,可以說他們是用生命在闡述,這是現(xiàn)今所不具備的!
巨然 層巖叢樹圖
巨然 蕭翼賺蘭亭圖
巨然生卒年不詳,五代南唐畫家,僧人,鐘陵(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早年出家于江寧開元寺,學(xué)畫山水,師法董源。他善于表現(xiàn)煙嵐氣象,筆墨秀潤可愛。所畫峰巒,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作卵石,掩映之以疏筠蔓草,旁通之以細徑危橋,深得野逸清靜的景趣。在筆墨上,巨然用的是大披麻皴法,比董源表現(xiàn)得更加顯露,因而更有跡轍可循。在繪畫史上,由于他是董源嫡派,故人們慣將他與董源并稱“董巨”。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
貫休 十六羅漢圖軸(第八尊者) 京都·清涼寺藏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jīng)》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1。
貫休所繪羅漢,有的龐眉大目,有的高顴隆鼻,面貌都是“胡貌梵相”,這種奇異之相,立意免俗。據(jù)史料記載,貫休曾說,這些“不類世間所傳”的佛教人物形象,是他“夢中所睹爾”。我們大可不必信夢中所睹之物,但這些梵像卻是貫休冥思悟?qū)ΧU學(xué)的產(chǎn)物,是禪宗境界的幻化。
貫休繪羅漢之異于眾人,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造性,二是當(dāng)時西域來華僧人給貫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致;三是為加強作品的神秘感、威懾力,使僧俗見之而生敬畏之心。上至蜀主,下至僧俗,對貫休繪羅漢皆甚秘重,在成都龍華寺、豫章西山云堂院等皆有供養(yǎng)。甚至天旱不雨,還請出羅漢圖“祈雨”,乃至“無不應(yīng)驗”。
惠崇《雁圖》29.3x32.1cm 東京國立博物院
惠崇(?-1017),北宋畫家、詩人。淮南(治今江蘇揚州)人,一作建陽(今屬福建)人。他是一個僧人,以詩名世,與希盡、惟鳳等九個僧人合稱“九詩僧”;又以畫名世,以擅畫寒汀煙渚,意境荒率虛曠,而被世人稱作“惠崇小景”,與巨然同為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畫僧。
惠崇《秋浦雙鴛圖》冊
圖前景繪蘆葦敗荷,中景繪鴛鴦一雙棲于岸上,遠景為岸際及天空。全畫給人一種秋天虛曠瀟灑的氣氛,具有詩的意境。把景與情緊緊地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一幅風(fēng)景圖畫,是惠崇的作品具有詩意的根本原因。區(qū)別不同形象,或用勾勒,或用點染,造成質(zhì)感上的對比,進一步豐富了花烏畫的表現(xiàn)力。
南宋畫僧梵隆《十六應(yīng)真圖卷》
梵隆禪師是南宋著名高僧,是南宋早期禪逸畫風(fēng)的代表人物;字茂宗,號無往,浙江吳興人。宋高宗 (1127—1162年在位) 極其喜愛他的作品,每見輒品題之。宋高宗曾召對內(nèi)殿,并賜梵隆禪師庵居于南宋皇宮禁苑附近的杭州南山路萬松嶺金地山。梵隆擅畫佛像.人物,師法李公麟.筆黑略到而遠意有余.存世作品十分稀有。此長卷作為梵隆的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受到了歷代名流的重視,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禪師,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清代字畫鑒賞家陸時化等名流在此長卷中留下了墨寶。
此畫師法李公麟白描羅漢風(fēng)格;描繪的是住世應(yīng)真十六羅漢各以所證三昧現(xiàn)種種奇異境界;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禪師對此畫給予了精準(zhǔn)的描述:“住世應(yīng)真十八開士,各以所證三昧,現(xiàn)種種奇異、種種境界,其神通變化,妙用罔測。惟見峩峩高山,青矗天岸,沉沉碧海,雪漲晴空,老樹新篁,蒼松恠石,后妃士女之敬肅,地神野卒之參隨,長蛇飲氣而毒焰自消,猛虎受降而威風(fēng)自泯,踞坐示有余之態(tài),經(jīng)行垂不盡之儀,使人一展卷間,不覺置身于石梁方廣。”
牧溪 白衣觀音圖
牧溪,生卒年不詳,俗姓李,佛名法常,南宋末理宗、度宗時 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dāng)雜役僧,喜作水墨龍虎、猿鶴、禽鳥、樹石,多用蔗渣草結(jié),又皆隨筆點墨而成。 牧溪,中國南宋時期的禪僧畫家,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生平記載在史籍上很難找到,只知道當(dāng)時他在文人畫界很不受人待見,還老遭惡評: “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 “僧法常,自號牧溪。善作龍虎、人物、蘆雁、雜畫,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僧房道舍。” 而這已經(jīng)是牧溪在歷史里留下的的全部痕跡。
南宋 牧溪 《六柿圖》日本京都龍光院藏
?南宋 牧溪《墨虎圖》克里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南宋 牧溪《墨龍圖》克里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南宋 牧溪《叭叭鳥圖》克里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藏
?南宋 牧溪《叭叭鳥圖》私人收藏
牧溪筆下為中國所藐視的不循古法的“枯淡山野”,契合了“冷枯”審美追求,其蘊藏于物體表象背后的朦朧美和半隱半現(xiàn)的寂寞,才是最富魅力、同時也是純真而樸實的。至后世明末八大山人,現(xiàn)代畫家齊白石,在他們的畫作上依舊能夠看到牧溪的筆墨意味。
溫日觀 葡萄圖
溫日觀,宋末元初畫家,杭州葛嶺瑪瑙寺僧。俗姓溫,初名玉山,法名子溫,字 仲言,號日觀,一號知非子,通稱溫日觀,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生卒年不詳。性 烈嗜酒,好穿短衣,宋亡,出家為僧,佯狂于市。后定居杭州瑪瑙寺。善草書,精畫葡 萄,自成一家。
此幅《葡萄圖》,畫家以潑墨和行草筆法為主,墨氣淋漓,生機勃發(fā)。或濃墨或 飛白,腕力沈厚,自然而矯健。老藤嫩蔓以勁筆草法揮灑而出,夭矯盤屈,勢若游龍 飛舞、巨蛇出窟。細枝、莖須用飛動的行草為之,再用深淺不同的墨色畫葉,至于顆 粒飽滿、晶瑩剔透的葡萄,則以濕潤的濃墨點染,表現(xiàn)出明暗和體積。種種書法入 畫的用筆,以及強調(diào)堅貞傲骨氣節(jié)的繪畫特質(zhì),恰可與溫日觀友人鄭元佑所云“伊昔錢唐溫日觀,醉兀竹輿殊傲岸;卻將書法畫葡萄果實,張顛草圣何零亂。枝枝葉葉點畫間,醉瞠白眼看青天”互為印證。
溫日觀(元)水墨觀音
祖闡題贊:瀑布直下,垂慈凈盂,雜華世界,幽巖坐擁,白衣落得,無為自在。桴庵比丘祖闡拜贊。
雪窗《蘭圖》
釋明雪窗 (?-約1352),元代僧人,畫家,以畫蘭花聞名于世。俗姓曹,號雪窗,法號普明,通稱明雪窗,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在平江出家。至元四年(1338)曾為平江虎丘云巖寺主持,后改為承天能仁主持。精于針灸,擅畫蘭。與釋柏子庭齊名,時稱“家家恕齋(班惟志)字,戶戶雪窗蘭”。
逸然性融 達摩寒山拾得圖
逸然性融,俗姓李氏,浙江仁和人。于正保二年至長崎,為興福寺三世持主,號浪云庵主。修禪之余,則以畫自娛,擅人物佛像。為長崎前期之畫派,其作風(fēng)概含北宗色彩。
擔(dān)當(dāng)(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dān)當(dāng)。云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從戎來滇,世居晉寧。國變后,禮無住老人出家,遍參吳越諸名宿。出世弘法,住雞足山石鐘寺。曾學(xué)詩書畫于董其昌、陳眉公、李本寧諸大家門下,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為人志存氣節(jié),放浪形跡,故畫作飄逸有奇氣。著有詩集《翛園集》《橛庵草》《罔措齋聯(lián)語》《雜偈》《拈花頌》等。
擔(dān)當(dāng)為僧并非迫不得已,他早在三十八歲在就會稽愛戒,其內(nèi)心早已向佛了,但母親尚在,為了盡孝,沒有祝發(fā)。明朝滅亡的巨變和母親去世終于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一自為僧天放我。”擔(dān)當(dāng)?shù)氖侵鲃訛樯踔涟殉黾乙暈榻饷摗!岸U”是他的思想的主流,他的藝術(shù)可以說和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明末四大畫僧:石濤,八大山人,弘仁,髡殘
清 石濤 羅漢圖軸
石濤 瞎尊者像
石濤 作 觀音菩薩像
石濤 云山圖
石濤《畫語錄》立志既幽深窈渺, 造語又玄奧晦澀, 傳畫家不傳之秘。《畫語錄》開篇即云:“太古無法, 太樸不散; 太樸一散, 而法立矣。法于何立? 立于一畫。一畫者, 眾有之本, 萬象之根; 見用于神, 藏用于人, 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 乃自我立。”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中著名的“一畫論”。
八大山人 枯木寒鴉圖
八大山人(1626—1705年),姓朱名耷,號彭祖(“八大山人”這個名號,是朱耷五十七歲時起,經(jīng)歷了事兒整天大哭不止時而大笑的狂顛病之后始用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寧王朱權(quán)的九世孫。生于江西南昌。八歲能詩,十一歲能書畫,十六歲中科舉為諸生,襲封為輔國中尉。正躊躇滿志,抖羽振飛之時,卻在十九歲(1644年)時遭遇家國覆滅的滅頂之災(zāi),明王朝死,清王朝生,剎時轟倒百年靠山,如晴天霹靂力斬黃金夢。美好的仕途前景不復(fù)存在。作為明宗室的八大山人,更無法幸免于滿清政權(quán)對朱明的殘存的殘酷追殺。為逃兵禍,八大山人不得已隱姓埋名于村野。從其“棲隱奉新中,一切塵事冥”詩中,看得出他當(dāng)時的心灰意冷。然而,禍不單行,在其后短短幾年里,八大山人的父親,妻子先后離世,他遭受國破家亡的折磨,精神遭遇巨大震撼,痛苦不可自控。加之當(dāng)時清朝實施剃頭令,“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為逃避清廷的迫害,同時也保持自尊,八大山人選擇遁入空門。入僧后,在進賢燈社,師從穎學(xué)弘敏禪師,從此托身于佛門,寄情于繪畫。
八大山人筆墨的意義,是樹立了含蓄,中和,溫潤的筆墨經(jīng)典,互補了明代花鳥畫水墨大寫意的徐渭恣肆狂態(tài)的用筆。他正是在這特定時代中釀就的胸中實有,縱然涉世而感受自然,構(gòu)思奇特而意出清怪,語言簡練而口吻平和,筆墨清潤而氣質(zhì)虛和,不乏佛禪智慧的繪事所用。這也被石濤八大《水仙圖》道出:“金枝玉葉老遺民,筆墨精研迥出塵。興到寫花如戲影,眼空兜率是前身。”
漸江(1610-1664),安徽歙縣人,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出家為僧后法名弘仁,字無智,別號漸江僧、蕉鹿山長、梅花老衲等。漸江自幼好學(xué),雖家境貧寒,但從未放棄實現(xiàn)胸中大志。然而處于晚明這個特殊的時代,心中抱負(fù)難以實現(xiàn),明亡后漸江曾入閩抗清,抗清失敗后不得不逃禪入道,皈依佛門。漸江一生詩、書皆能,多寫山水,兼善畫梅。他廣泛學(xué)習(xí)各家之長,遍及唐、宋、元各家名跡,融會貫通取其妙,在師古人的同時不忘師法自然,縱觀漸江傳世作品,其精品畫跡大都是描繪黃山實景。漸江山水用冷靜又自然的筆墨、嚴(yán)謹(jǐn)又多變的章法,給人以清逸蕭散、寂靜空幽之感。
弘仁無疑是清初最富個性的山水畫家之一。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簡單地用遺民繪畫、簡潔淡遠、疏淡冷寂等詞語可以概括的。他的藝術(shù)成就,是清初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映,是遺民情結(jié)、禪宗奧旨、山水性情、古風(fēng)流韻與恬靜心態(tài)在畫中融為一體后的集中再現(xiàn)。作為新安畫派的開路人,其畫山水,層崖陡壑,偉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帶皴,轉(zhuǎn)折方硬,筆路清晰,干淡筆折帶皴,畫面簡凈峻峭。
髡殘 巖穴棲真圖 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髡[kūn]殘(1612-1692),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后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干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復(fù),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游圖》《蒼翠凌天圖》《清髠殘江上垂釣圖》等。
髡殘 活法圓機
髡殘 松巖樓閣圖 南京博物館藏
髡殘 結(jié)社林泉圖 (日)泉屋博古館藏
髡殘 山水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山水畫的繪畫思緒和畫面氣息連接著沸騰在心間的民族氣節(jié)。在明朝被清朝以暴力取代后其在異族的強權(quán)下被強行壓抑的憤懣和激越情感使得他的山水畫有著“奔放縱姿”“內(nèi)力彌張”的豪縱之美,他的畫中總流蕩著一股與新王朝氣象所相悖的憤懣、郁結(jié)不平之氣。忠于故國,但故國已逝,這樣糾結(jié)無奈的情結(jié)促使髡殘只能將自己的憤懣和郁結(jié)不平之氣深深地傾注到其作品之中,借繪畫寄托精神,借繪畫來傾吐自己的心聲,其腕底筆下山水是用來彌補自己內(nèi)心創(chuàng)傷的情感之藥方。所以髡殘的畫作中充滿了一股涌動之氣,進而展現(xiàn)出一種不屈的精神力量——“孤憤絕人,彷徨痛哭”,從而震動人心!
虛谷(1823-1896),籍本新安(今安徽歙縣),家于廣陵(今江蘇揚州)。僧人俗姓朱,名懷仁,移居江蘇廣陵(今揚州)。初任清軍參將與太平軍作戰(zhàn),意有感觸,后出家。清代著名和尚詩人、畫家、被譽為晚清畫苑第一家。虛谷師古而不尼古,堅持獨創(chuàng),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贏得崇高聲譽,成為晚清“海派”畫壇杰出畫家之一。
虛谷“人生圖景”的完成,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突出表現(xiàn)為“紫綬金章”和“柳葉鰷魚”等作品的奇構(gòu)。“紫綬”本指官印印鈕上所系紫色綬帶,是封建時代許多文人所追慕的仕宦之境。紫藤為歷代文人畫家所喜愛,然而,又因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活經(jīng)驗、審美理想、情感奇寓的不同而風(fēng)格迥異,各盡其妙。
竹禪(1825~1901)清朝著名僧人,俗姓王氏,號熹公,清朝梁山縣仁賢鎮(zhèn)(今重慶市粱平縣)人,曾住上海龍華寺。與“揚州八怪”、破山禪師齊名,是晚清聞名遐邇的畫壇怪杰。
竹禪平生愛竹,又是一位禪僧,故取名竹禪。他常在蜀山竹林中細致觀察竹的各種形態(tài),“必得成竹于胸中,上而尖頂,下而筍根,使全身透露,影現(xiàn)檀欒,庶幾風(fēng)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禪畫竹,姿態(tài)萬千,頗有神韻。竹禪書法師宗懷素,精于狂草,二十年后練寫一種新的書體“九分禪字”,為竹禪創(chuàng)造的一種奇特書法,此書結(jié)體長方,兼有小篆與隸書(八分書)筆意,禪味悠長,故竹禪為它取名為“九分禪字”。竹禪所作書畫,每每題詩作跋,并自刻“王子出家”、“破山法嗣”、“竹禪”等印章,并有《印譜》及《刻心經(jīng)句印》一卷行世目前。其書畫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頑石,羅漢佛像見長[3]。其主要作品現(xiàn)存于新都寶光寺,普陀山白華庵。北京市拍賣行2005年春季書畫精品拍賣會于3月13日。其中他的一幅六尺四條屏靈石圖拍賣價達數(shù)十萬元。近年來有兩幅佛家羅漢圖流傳于開縣。
人們在他墓前提聯(lián)評價:“攜大筆一枝,縱橫天下;與破山齊名,膾炙人間。”是這位“書畫名家”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的繪畫弟子方炳南,擅長花鳥、蔬果,著有種菊軒《畫譜》,木廖精印,廣為流傳;曾主持省、縣“勸工局”,首創(chuàng)竹簾畫,使梁平工藝美術(shù)品省內(nèi)外馳名,成了清末全國著名的民間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