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長時間工作可能改變大腦結構
據報道,一項由韓國中央大學和延世大學進行的研究表明,長時間工作可能導致大腦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研究追蹤了110名醫護人員的數據,將他們分為過度勞累組和非過度勞累組,通過神經成像技術比較大腦不同區域的灰質水平差異。結果顯示,每周工作52小時或以上的人,其與執行功能和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區域體積增加。這些變化提示工作量增加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存在潛在關系,強調過度勞累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中國科學家解碼腸道菌群“密電” 為人類腸道疾病治療開辟新路徑
近日,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破解人體識別腸道菌群調控免疫的機制,揭示了一種新的蛋白APOL9與特定細菌合作提升腸道免疫防御能力。這一研究展示了腸道菌群如何通過分子信號影響免疫反應,有望為未來開發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案提供思路。然而,該研究仍處于基礎階段,實際應用尚需進一步探索,具有一定不確定性。
深圳科學家發現:“勝利體驗”或能治“藥物上癮”
2023年5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研究揭示了一項關于毒品成癮的新發現。研究表明,小鼠獲得社會競爭中的勝利體驗可以重塑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通路,降低毒品成癮行為。這一發現為理解成癮易感性的社會因素提供了新的機制,并提出通過增強個體的社會成就感來抑制藥物成癮行為的新策略。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模擬成功體驗可能是未來治療藥物成癮的一種有效干預手段。
鳥、龜和猴的大腦有啥區別?揭秘動物3.2億年“大腦進化賽”
5月13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揭示了鳥類、哺乳類和龜類在過去3.2億年中腦演化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鳥類與哺乳類在端腦興奮性神經元中呈現基因表達差異,其中SLC17A7基因可能在鳥類演化過程中功能丟失。此外,鳥類小腦中特有的SVIL+浦肯野細胞亞型與飛行行為相關。這項研究通過跨物種單細胞圖譜解析腦演化軌跡,為理解動物智慧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