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并非洪水猛獸,它是身體免疫系統的防御反應,但長期潛伏的慢性炎癥,卻可能悄悄侵蝕健康,成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 “隱形推手”。很多炎癥往往是吃出來的,想要“抗炎”,可以從飲食入手,把“炎癥”吃回去!
“抗炎”食物清單請收好!
炎癥是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但慢性炎癥可能增加多種疾病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和關節炎。自然界中存在許多具有天然抗炎作用的食物,以下幾類經研究證實具有一定抗炎效果:
深海魚類:三文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EPA和DHA),能抑制促炎因子的產生。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魚,以降低炎癥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漿果類:藍莓、草莓、黑莓等富含花青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表明,常吃漿果可降低C-反應蛋白(CRP,炎癥標志物)水平。
姜黃和生姜:姜黃中的姜黃素是強力抗炎成分,能抑制NF-κB(促炎通路)。搭配黑胡椒可提高吸收率。生姜則含有姜辣素,有助于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炎癥。
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和橄欖多酚,能減少炎癥因子。地中海飲食研究證實,橄欖油可降低慢性炎癥風險。
全谷物與豆類:燕麥、糙米中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減少腸道炎癥;黑豆、鷹嘴豆含植物甾醇和抗氧化劑,對慢性炎癥有一定緩解作用。
綠葉蔬菜:菠菜、西蘭花、羽衣甘藍等綠葉菜富含維生素 C、類胡蘿卜素及多酚,能抑制炎癥因子釋放。
堅果和種子:核桃、亞麻籽、奇亞籽含有植物性Omega-3和抗氧化劑,有助于調節免疫反應。
綠茶:綠茶中的EGCG(即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是茶多酚的主要組成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動脈硬化等多種作用。
這些促炎食物要少吃!
高反式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如炸雞、薯條)、植脂末、酥皮點心等,含大量反式脂肪酸,會使體內炎癥標志物(如 C 反應蛋白)升高,破壞血管內皮健康,增加慢性炎癥風險。
精制糖與高糖食品:甜飲料、蛋糕、糖果等富含精制糖,過量攝入會引發血糖驟升,刺激體內產生促炎因子,還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加重全身低度炎癥。
加工肉制品:香腸、培根、火腿等含亞硝酸鹽、防腐劑及高溫加工產生的雜環胺,這些成分可誘發腸道炎癥,長期大量食用與結腸炎、心血管炎癥等相關。
過量飽和脂肪:肥肉、黃油、部分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過量攝入可能促進炎癥介質釋放,尤其當替代不飽和脂肪作為主要脂肪來源時,影響更明顯。
高鹽食品:腌制食品、醬菜、加工零食等含鹽量高,過量鈉攝入會破壞腸道屏障功能,激活免疫細胞釋放炎癥因子,還可能加重關節、腎臟等部位的炎癥反應。
需要注意,食物的促炎作用與攝入量、頻率及個體代謝相關。偶爾食用不必過度焦慮,但長期飲食結構中這類食物占比過高,可能增加肥胖、代謝綜合征等慢性炎癥相關疾病的風險,建議減少攝入,搭配天然抗炎食物平衡飲食。
這些日常習慣也會誘發炎癥
一些看似平常的習慣,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誘發或加重體內炎癥,需格外注意:
睡眠不足或紊亂:長期熬夜、睡眠時長少于 6 小時,會打亂免疫系統節律,導致促炎因子水平升高,降低身體抗炎能力。尤其熬夜后補覺難以完全修復,長期可能誘發慢性炎癥。
久坐不動:每天久坐超過 8 小時,缺乏運動,會導致血液循環減緩,肌肉代謝產物堆積,刺激局部炎癥反應。研究顯示,久坐者體內炎癥標志物水平明顯高于規律運動人群,且與肥胖、心血管炎癥風險正相關。
長期壓力過大:持續的精神緊張會促使身體分泌皮質醇,短期可抗炎,但長期過量會抑制免疫功能,讓炎癥 “趁虛而入”。壓力還會影響腸道菌群平衡,間接加重全身炎癥狀態。
吸煙與過量飲酒:香煙中的焦油、尼古丁會損傷呼吸道黏膜,誘發局部炎癥,還會波及血管內皮;過量飲酒會破壞腸道屏障,導致腸道細菌及其代謝物進入血液,引發全身低度炎癥。
飲食不規律與暴飲暴食:饑飽不定或一次性攝入大量高脂高糖食物,會加重腸道消化負擔,擾亂腸道菌群,誘發腸道炎癥,進而影響全身免疫平衡。
忽視衛生細節:飯前便后不洗手、共用牙刷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引發慢性胃炎。外出就餐建議使用公筷,定期更換毛巾,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這些習慣的影響往往是累積性的。調整為規律作息、每天 3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學會疏解壓力、戒煙限酒、注意衛生,能有效減少炎癥誘因,為身體筑起 “抗炎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