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1861 年,在德國巴伐利亞鄉間,采石工人將石灰巖劈成薄片用于石版印刷,結果偶然發現了一具侏羅紀晚期的化石骨架——它有著羽毛和翅膀,看起來是一只鳥,然而它卻有著長長的尾巴和鋒利的爪子,又像是爬行動物。這一化石的發現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重要證據,也再次驗證了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這只鳥被認為可能是地球上的第一種鳥類,因此被命名為始祖鳥(Archaeopteryx)。
2025 年 5 月 14 日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胡晗、 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鄒晶梅等人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 Chicago
Archaeopteryxinforms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vian bauplan 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揭示了屬于已知最古老化石鳥類始祖鳥(
Archaeopteryx) 的一系列之前未知的特征。對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始祖鳥化石標本“芝加哥始祖鳥”的分析,揭示了這一標志性類群的骨骼、軟組織和羽毛的新信息。這些發現為鳥類的生態學以及從非鳥類恐龍到現代鳥類的演化過渡提供了新線索。
芝加哥始祖鳥是目前已知的第 14 件始祖鳥化石標本,因由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獲得而得名,這是一個近乎完整且未被壓碎的始祖鳥化石標本,也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始祖鳥化石標本。
芝加哥始祖鳥化石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這件保存完好的始祖鳥化石標本三維殘骸進行了成像,這些殘骸近乎完整,只缺少一個指頭。在兩只翅膀上可以看到特化的內側次級羽毛,稱為 “三級飛羽”。位于頭骨和脊椎骨之間的成對骨骼被稱為前寰椎。頭骨沒有以前認為的那么堅硬,尾巴也比以前發現的要長。軟組織分析表明,鳥類手部的小指是自由的,可以活動,而鳥類腳墊的形狀表明它適合在地面上活動。
而與鳥類親緣關系密切的非鳥類恐龍的翅膀上部并沒有三級飛羽。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芝加哥始祖鳥中出現的這些羽毛表明,這些羽毛可能是為飛行而演化的,可以形成一個連續的空氣動力表面。這些發現以及其它特征表明,這種鳥類適應某種程度的飛行,并具有陸生和樹棲混合的生態環境。
芝加哥始祖鳥復原圖
2025 年 2 月 13 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Earliest short-tailed bir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描述了在中國發現的已知的最古老的短尾鳥類,這也是目前全世界最早、最古老的鳥類化石——“政和八閩鳥”(Baminornis zhenghensis),大約與長尾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同時代,將鳥類起源的時間推進到了中侏羅世晚期(1.72億年–1.64 億年前),將失去長尾(更接近現代鳥類的體型,有助于飛行)的時間往前推移了近 2000 萬年,從而改寫了鳥類演化歷史。
政和八閩鳥化石
政和八閩鳥和政和動物群生態復原圖,趙闖繪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1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10-z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