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要等4個紅燈,現在最多等1個,通行效率大幅提高!”說起郫都區何公路路口的治堵成效,公交車駕駛員楊師傅豎起大拇指。
何公路是郫都區的一條交通要道,連接望叢中路和中信大道,周邊還有小區、學校、醫院,來往車輛很多。過去,每到交通高峰時段,南端路口就容易擁堵,不僅汽車排長龍,還有電瓶車穿行其中,帶來安全隱患。
為了化解擁堵難題,今年3月,郫都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交警十三分局、郫都區經信局、郫筒街道等部門,創新構建“高頻督導+跨部門會商+全流程協同”的多維聯動機制,通過拆除、新增等方式,對道路功能進行重新“分工”,使道路的通行效率全面提升。昨天,記者來到現場,實地感受了治堵成果。
堵點治理:
“微改造”破解擁堵難題
空間重構優化道路布局
“以前這個地方,每到高峰期就堵得惱火,汽車排長龍是常態。”家住附近小區的陳先生說,主要問題在于以前的道路太狹窄,只有兩條機動車道,一條左轉,一條右轉帶直行,無法滿足車輛通行需要。而且機動車道旁邊就是人行道,沒有非機動車道,高峰時段各種電瓶車、自行車要么走機動車道,要么走人行道,交叉混行更加重了路口的擁堵。
“對這個路口,我們進行了反復研究,最終決定動個‘小手術’,讓它變得更寬敞。”據郫都區市政公用設施管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何公路路口交通整治提升工程正式啟動,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通過“微改造”對道路功能進行了再分配。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拆除西側190米長、2.3米寬人行道,新增170米長、3.8米寬機動車道,釋放約646平方米通行空間;利用道路西側空間新建2.5米寬非機動車道及2米寬人行道,拓展約1080平方米慢行系統,通過高差設計實現“人、機、非”物理隔離,從源頭消除混行安全隱患。
同時,相關部門還在路口四向增設LED待行區誘導屏,實時指引車輛有序通行;打通火巷子單行循環系統,科學分流何公路至德源、溫江方向車流,讓交通秩序顯著改善。在多維聯動機制的推動下,項目從啟動到全面通車僅用時45天,較原計劃120天工期壓縮近60%,最大限度降低了施工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記者探訪:
通行效率提升約40%
市民出行既舒心又放心
14日,記者來到何公路南端路口,發現相比以前,這里的道路寬敞了很多。機動車道從兩條變成了三條,分別是左轉、直行和右轉帶直行,旁邊新增了一條非機動車道,再往外是人行道。這樣一來,汽車、非機動車和行人都有了專屬通道,大家各行其道,有效緩解了混行情況,也為路口減輕了通行壓力。“道路本身的改造,再加上對附近火巷子進行單行循環等措施,使這條路的交通壓力大大緩解,通過實測,高峰時段通行效率提升了約40%。”交警十三分局民警曾洪斌說。
感受最深的還是駕駛員和周邊居民。公交車駕駛員楊師傅說,過去這個路口只有一條直行車道,高峰時段非常容易堵車,等4到5個紅燈都是常態,“現在隨時都很通暢,就算高峰時段,也最多只等一個紅燈。”家住附近的陳大姐表示,過去沒有非機動車道,電瓶車、自行車跟行人走同一條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現在三條道路‘分工’明確,再也不用交叉混行。家門口的交通安全有保證,我們心里也踏實許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