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農資質量安全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民生計。近日,總臺中國之聲接到基層群眾線索反映稱,有農戶輕信短視頻平臺上所謂“農技專家”推薦,購買了“特效防蟲劑”,到手后發現竟是水溶肥。記者調查發現,這款被包裝為“防蟲顆粒”的水溶肥連產品備案號都是冒用的。在至少77個達人的推薦下,這款問題產品已經銷售超18萬件。如何守護春耕備耕農資安全?
“專家”力推的“防蟲劑”
竟是無資質水溶肥
河南的陳先生家里承包了百畝菜地,今年入春后,田里遭遇蝸牛蟲害。上個月,他在某平臺直播中刷到了一位自稱是“農技專家”的主播,正極力推銷一款“撒施型防蟲顆粒”,宣稱“地上害蟲撒上就死”。于是陳先生決定買來試試。
陳先生說:“當時就刷到了,說是什么老師,研發的這種產品針對200多種害蟲,蝸牛都能殺死。因為前段時間蝸牛比較多,就想著買殺蟲劑回來治一下。我收到貨之后發現它是一個水溶肥,這兩個壓根就不是一個東西。找到商家,商家不回復,現在還是天天在賣。”
記者發現,雖然產品的包裝袋上印著“撒施型防蟲顆粒”幾個醒目的大字,但在包裝袋的背面,這款產品的通用名稱被標注為“中量元素水溶肥”,產品的主要作用是“補充植物體內缺乏的營養,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實際上,中量元素水溶肥是一種含有鈣、鎂、硫等中量營養元素的肥料,并不能用來防蟲、驅蟲或殺蟲。
某平臺店鋪“花開富貴的農場”是這款產品的銷售方,這款被包裝為“防蟲顆粒”的水溶肥是店鋪里最為暢銷的產品,已經售出超過18萬件。
產品達人秀數據顯示,有至少77位博主曾在視頻中掛鏈接推廣這款產品。這些博主多以“農大博士”“田間老手”自稱,以農業知識科普、種植技巧分享名義進行售賣,直接宣稱該產品能防蟲、驅蟲和殺蟲。
水溶肥怎么成了“防蟲顆粒”?
明明是水溶肥,怎么就成了“防蟲顆粒”?這款產品生產方為義烏市青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包裝袋上標明的產品備案號為ZLSRSD2024-03270。記者在農業農村部官網查詢發現,這個備案號屬于濰坊新世紀肥業有限公司。記者隨后聯系到這家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并沒有出過這款產品。
記者:義烏市青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你們的備案號。你們知情嗎?
濰坊新世紀肥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不知道,沒聽說過。
《肥料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未經登記的肥料產品不得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這款冒用其他廠商備案號的產品是如何在直播間銷售?實際上,無論是農藥還是化肥,都不是某平臺店鋪營業執照上允許經營的產品,但這個店鋪卻在產品參數一欄直接使用其他廠家的農藥生產許可證/批準文號,從而上架了該產品。
記者嘗試聯系產品生產廠家,但并未從公開渠道和工商登記信息中找到有效聯系方式。
在該產品評價里,不少消費者給出差評,并反饋“貨不對板”,有人表示施撒后作物枯萎。陳先生告訴我們,他在網上經常刷到各類所謂“農技專家”推薦的產品,但有些時候他感覺屏幕里的專家并不是真專家。
陳先生說:“經常在網上買這種假農藥,打上去不管用。買的東西不值錢,幾十元,但是我打進去不管用,我那100多畝菜地,損失很大。我們確實需要比較懂一點的人,但是上當受騙很多次了。”
“農技專家”不懂農業技術
卻深諳流量密碼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上的“農技專家”,很多人不懂農業技術,卻深諳流量密碼。而在這背后,隱藏著一條完整利益鏈條,有機構正在批量制造這些“偽專家”,他們看似講得頭頭是道,實則是要為來路不明的農資產品打開銷路。
近期,多地旱情持續。當前北方小麥處于需水量較大的抽穗至灌漿期,多地春播工作也全面展開,抗旱保夏糧保春種進入關鍵期。但是在短視頻平臺上,針對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一些農技博主卻用幾乎一樣的文案,呼吁“只要旱不死,就往死里旱”。
類似吸睛的話術還有“啤酒加食鹽,產量笑開顏”等,都打著科學種植的旗號,講得頭頭是道。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指導組成員、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郭世偉說,此類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盲目相信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郭世偉表示:“‘只要旱不死就往死里旱’,這個說法肯定不對。在干旱條件下,我們肯定要搶救,而不是讓其繼續加重干旱,而且搶救要分策略,不要大水漫灌,而要小水灌下去。食鹽,也就是氯化鈉,鈉多了會造成鹽害,會看到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了,所以我不建議往土壤里面使用鹽。”
其實,這類視頻中“旱不死就往死里旱”的言論大都是在為帶貨做鋪墊——先用反常識的話術吸引流量,最終將話題引向某種化肥或農藥。
記者調查發現,有機構在背后推波助瀾,批量制造“偽專家”,將毫無農技經驗的人包裝成“農業研究員”“高產能手”。
在“輕技術、重營銷”理念指導下,有農業賬號宣稱已經幫助1000多家農資店打造短視頻人設賬號。
記者聯系到南京伯樂點金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農業自媒體賬號運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想從事農資自媒體領域,他們可以免費幫助起號,一年代發12000條視頻,一年365天不斷檔直播。可以根據博主年齡大小,把素人打造成擁有多年經驗的“高產能手”或“博士研究員”。
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在南京會幫您拍攝剪輯好一些農資短視頻,每月會給您發1000條。內容是我們寫好的,是關于農資方面的。您能夠出鏡做一些信息普及類內容,比如稍微年輕一點的,可作為農業研究員,做農藥方面的內容。”
一年12000條視頻如何保證專業性?這位工作人員坦言,內容都是人工智能(AI)根據時下農資熱點生成的,“量大管飽”。
而所謂“免費運營服務”其實也有前提條件:合作方需先行采購5萬元指定氫肥產品,所有賬號運營動作均圍繞該產品推廣展開。
工作人員說:“如果我們第一次拿貨,由于合作誠意,我們是5萬元起拿。因為現在這個氫肥是全國獨家的,市場定價是一瓶198元,我們給您打8折,相當于您會有20%的利潤。”
在這種模式下,一個賬號平均每天誕生30多條AI生成的“農技科普”視頻。每條視頻的目的也很清晰,都是為了賣貨。
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手機里刷的不只是家長里短,更盼著從短視頻里學兩招實實在在的農產品增產經驗,現實情況卻讓人揪心。“偽專家”激情地用“偽科學”給農民洗腦,同時又在力推冒用正規產品備案號的商品。當批量生成的偽科普視頻淹沒真正的農技知識,損害的不僅是農民的腰包,也會給農業生產帶來隱患。
從店鋪準入到產品上架把關再到內容監管,我們希望平臺能負起責任,織密內容審核的“過濾網”;也希望農業科研院校、基層農技站的專業人員可以主動“觸網”,用接地氣的技術干貨擠占“偽專家”的生存空間。
編輯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宋錦峰
來源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央廣網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科普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