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父母說孩子上了高中后,為啥學習變得沒動力了,在初中時也是妥妥的學霸呀。
十分困惑又很無奈,覺得孩子開始擺爛了,吃不了苦。
但父母只是看到了孩子擺爛的表面,并沒有看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的背后原因。
對于高中學習缺乏驅動力的孩子,有一個很直接的原因是:
想得太多,過于敏感,容易內耗,對自己要求多,想得多行動少,又害怕失敗,所以在擔心和焦慮中,反而難行動了。
父母只看到孩子不學習,而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忽略孩子的情緒內耗帶來的困擾,那么就沒辦法幫助孩子走出厭學與困惑。
一般來說,小學初中很優秀的孩子,對自我的要求都很高,對外界的評價又很在意。
在順境中,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可是到了高中之后,往往是學霸云集,想再保持名列前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比較敏感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么情緒,但內心容易給自己加很多戲碼,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是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再加上之前身上的光環,習慣性要求自己事事要完美。
不管是學習還是人際關系,都以很高的要求來對標,很在意外界的反饋。
如果得不到老師與同學、父母的認可,孩子的內心就會很忐忑。
另一方面進入高中的孩子,就不像小學和初中那樣總是主角,被老師重視,被同學崇拜,對父母夸贊。
當孩子褪去主角光環后,孩子無法接受自己的普通,也會開始自我懷疑:
我是不是變差了!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不是開始走下坡路了!我是不是廢掉了!
當孩子給自己施加太多壓力,開始自我否認時,會非常耗費孩子的心力,也會讓孩子整天陷入負面情緒。
這時孩子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學習,也會在學校待得越來越不開心。
家長要明白此時看起來沒有動力和甘愿擺爛的孩子,并不是不想上進,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或者說孩子心動卻行動不了,每天都想變好,可是因為內耗太多,把簡單的事想得太復雜,過度解讀,而讓自己徹底固步自封。
家長看到孩子這段狀態不好,學習心不在焉,于是就各種催促、各種講道理和對孩子各種威逼利誘。
孩子原本內心壓力就很大,自己因為擺爛和內耗就已經心力交瘁,再加上父母的一鬧一吵甚至錯誤的回應以及過度的焦慮。
讓孩子更加內耗和焦慮,也更加自責。
于是,孩子就陷入了焦慮和自責循環,也陷入了只說不做,不做又自責后悔的負向循環里。
那些厭學,內耗的孩子,往往都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追求完美主義的小孩。
他們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完美,也無法接受失敗。
可是孩子正是太想把事情做好了,反而一直拖延著不行動,因為他們總在等待最好的時機,能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
沒準備好,就不愿意做,而不做會導致更多的拖延,也會引發更多的內疚與自責,自我否認也會加速循環。
最終因為前怕狼后怕虎,最終一步都不肯往前走,在原地單曲內耗循環。
父母想讓幫助孩子走出內耗,走出不學習的卡點,除了要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外,還要給孩子一些引導方法:
首先,父母要引導孩子關注當下,而不是擔憂未來。
這需要父母有更穩定的心態,有著積極的態度,更要放下焦慮。
如果父母都焦慮到爆棚,根本沒有辦法引導孩子,穩定孩子。只會讓自己糟糕的情緒,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其次,父母不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與結果,而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動力。
陷入精神內耗的孩子,最難的就是啟動的那一刻,只要讓孩子行動起來,后續就變得簡單了。
哪怕孩子先行動2分鐘,只要堅持下去,先開始,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這時父母不能要求過高,層層加碼,隨著孩子的心意能行動多少就行動多少,積少成多,直到變成自發自主的行動力。
最后,用好最后通牒效應。
陷入內耗的孩子行動力較弱,也會很拖延,給孩子限定時間去完成,哪怕是先完成一點都可以,這樣也能倒逼孩子勇敢向前一步。
先懂孩子,再去引導孩子,這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