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耕地面積第三大國,僅次于美國和印度。過去幾年,全國的耕地面積保有量一直保持在18億畝以上。18億畝耕地是條紅線,只能增不能減。另一方面,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的總潛力約合7億畝,這就是我國耕地后備的家底,主要集中在中新疆、黑龍江、河南、云南、甘肅等5省區,占到了半數以上。
這其中,新疆是我國耕地后備資源面積最多的省區,其廣袤的土地資源與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國家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陣地。
潛在耕地資源豐富
作為我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現有耕地面積1.06億畝、林地面積1.83億畝、草地面積7.8億畝,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新疆耕地后備資源的豐富性與地理環境、水資源條件密切相關。根據評估數據,新疆可開墾的后備耕地面積超2億畝,呈現顯著的“北密南疏、邊緣聚集”特征。一旦這兩億畝耕地全部開墾出來,每年可增加4000萬噸糧食,足以解決1億人的溫飽問題。
北疆的準噶爾盆地周邊是后備耕地最集中的區域,包括昌吉、塔城、阿勒泰等地。以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為例,該縣宜耕后備土地中約50%為其他草地,土地連片性較好,具備規模化開發的基礎。伊犁河谷則憑借豐沛的冰川融水和溫帶氣候,成為北疆另一重要分布區,察布查爾縣等地的后備耕地多分布于河谷沖積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
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邊緣綠洲帶雖受沙漠擴張威脅,但阿克蘇、喀什等地的綠洲過渡帶仍存大量后備資源。例如,墨玉縣通過防風固沙技術,已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實現局部耕地開發,形成“棗園經濟帶”。東疆的哈密盆地則以鹽堿地為主,盡管開發難度大,但近年通過耐鹽作物種植技術突破,已逐步釋放潛力。
后備土地開發缺水
新疆后備耕地的開發緩慢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水資源匱乏。這里地處我國西北邊陲,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屬于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發量大。比如在吐魯番,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7毫米,蒸發量則高達2800多毫米。再如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全州年蒸發量是1259-2381毫米。蒸發量最大的是阿勒泰地區的黑山頭,達2331毫米
數據顯示,新疆面積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多,但是水資源總量880億立方米,僅為全國的3%,且呈現空間與時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地表徑流量最多的三條河流分別是伊犁河228億立方米,塔里木河近400億立方米,額爾齊斯河117億立方米。每一年都有大約300億立方米水通過國際河流流向境外。一般是流入了如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周邊國家。由于伊犁河與額爾齊斯河是國際性河流,自然無法建水庫攔住其外流。
長期以來,新疆農業用水一直依賴于冰川融水、地表水,但過度開采已導致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5米,鹽漬化土壤占后備耕地的30%以上,水資源緊缺成為制約新增農業用地的一大瓶頸。阿勒泰地區采用煤渣摻入、微生物菌劑改良鹽堿地,每畝成本增加約2000元,顯著推高開發門檻。
北疆部分后備耕地毗鄰阿爾泰山濕地,南疆則靠近塔里木胡楊林保護區,開發需兼顧生物多樣性。再加上極端氣候加劇開發難度,南疆塔里木盆地中有廣袤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春節沙塵天氣頻發,沙漠南緣、沿昆侖山北麓一線沙塵暴的年平均日數為13至35天,高于沙漠其他周邊地區。沙塵暴導致土壤表層養分流失,需投入防風障、滴灌系統等設施。和田地區采用“沙袋圍田+草方格固沙”技術,初期投入成本高達每畝5000元。
歸根結底,新疆的耕地后備面積雖然位居全國之首,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使得無法將新疆的農業潛力全部釋放。在當地水資源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藏水入疆。通過人工壩洞渠聯通我國西部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格爾木河、那仁郭勒河、鐵木里克河的水資源形成水網。
這一龐大工程需要修建人工水渠和引水隧道總長約6000公里,每年可引藏水入疆約1300億立方米,在香日德河、格爾木河和米蘭河形成約3.5個三峽水電站發電量的引水發電站群,從而實現科學調度和配置水網水資源。每年1300億立方米水完全可以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部分土地變成良田。
不過這樣的大手筆基建工程,施工難度與投資費用也是非常浩大的,至少需要上萬億的支出,且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沒有個一二十年的漫長周期很難看到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