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游客在市集上挑選心儀好物
5月的北京門頭溝,鮮花爛漫,生機盎然。5月10日,為期5天的“品味東西·花漾好物”市集在京西月季洲開市,來自20個國家的展商們帶著他們的特色好物和文化故事,與市民游客面對面交流。一方小小展位,成為了連接世界、共敘友誼的舞臺。
Stanley Banda接受國際在線采訪
來自津巴布韋駐華大使館的Stanley Banda一邊介紹展臺上的石雕豹子、獅子和大象,一邊講述津巴布韋人民對野生動物的尊重與保護。“在津巴布韋,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圖騰,我的圖騰是獅子。我們用這些藝術創作講述我們的身份和故事,也希望能借此與中國人民進行文化交流。”
不遠處,加納展商邁克爾的攤位前人頭攢動。游客們對各色瑪瑙首飾、象草手編籃子、乳木果油和手工面具愛不釋手。“很多中國朋友會詳細問我乳木果油怎么用,還會上網去查它的功效。”邁克爾驕傲地說,“它很受中國游客的歡迎。”
在也門展位,銅制駱駝、阿拉神燈、手工地毯與色彩斑斕的羊絨披肩交相輝映。一位展商輕輕擦亮一盞“神燈”笑著說:“在我們文化中,它代表好運。”而后,他展示了一件兒童夾克造型的傳統服飾,“紅色和白色被問得最多。”展商用流利的中文說。
在市集,“一方小攤”成為了一扇“文化之窗”。展商們發現,中國游客并不只是“買東西”,而是在用心聆聽、真誠交流、主動了解他們的文化。對于中國市民,也門、津巴布韋、贊比亞等國家不再是遙遠的地理名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展品與故事,走進他們的生活與心靈。
“品味東西?花漾好物”市集,不僅是一次好物薈萃的消費節,更是以開放、包容、友好的姿態搭建起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正如Stanley Banda所說,“這個平臺讓我們能夠展示自我、表達價值,也幫助我們了解中國人民,是一次雙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絕佳機會。”市集雖短,連接卻長。“品味東西·花漾好物”市集用“一方攤位”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橋梁,讓文化在交流中生根、在理解中綻放。(文 楊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