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李波老師:焦慮?可能是因為你太用力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拼命"的時代。"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越努力,越幸運"……這樣的口號充斥耳邊,仿佛人生就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沖刺。于是,我們繃緊神經,咬緊牙關,用盡全力去追逐所謂的"完美"——完美的成績、完美的形象、完美的人生。
但焦慮,往往就藏在這種"太用力"之中。
1. 過度控制,反而失去控制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越低,越容易陷入焦慮。當我們試圖掌控一切,不允許任何偏差時,大腦會持續處于高度警覺狀態,生怕哪一步出錯。這種緊繃的"過度控制",反而會讓人失去真正的掌控感——因為世界本就是流動的、變化的,而我們卻試圖把它釘死在"完美"的框架里。
2. 允許斷電,才能持續供電
人的精力就像一塊電池,如果一直高負荷運轉,終會耗盡。焦慮的人往往不敢停下,害怕一旦松懈,就會落后、失敗、被淘汰。但事實上,真正的可持續努力,恰恰需要適度的"斷電"——允許自己偶爾休息、犯錯、甚至短暫擺爛。這不是懈怠,而是對自身能量的合理管理。
3. 焦慮的反面,是"松弛感"
那些活得輕松的人,并非天生幸運,而是懂得"留白"的智慧。他們不會因為一次失誤就否定自己,不會因為暫時的停滯就恐慌不已。他們允許生活有起伏,允許自己有不完美的時刻。這種"松弛感",不是懶散,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存策略——用更柔和的姿態與世界相處,反而走得更遠。
4. 如何讓自己"松一點"?
降低自我苛責:你不是機器,不可能永遠高效運轉。
區分"可控"與"不可控":把精力放在能改變的事情上,接受那些無法掌控的部分。
練習"暫停":在焦慮來襲時,深呼吸,給自己幾分鐘的緩沖時間,而不是立刻陷入解決問題的強迫模式。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太用力的人,往往跑不完全程。學會調節自己的節奏,允許自己偶爾慢下來,甚至走幾步——焦慮,自然會慢慢退散。
(備注:部分文字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心理咨詢李波老師:焦慮?可能是因為你太用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