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法槌落下的聲音清脆有力,判決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承載著公平正義的重量。然而,當我們翻開一些司法案例,卻發現部分判決結果雖然 “合法”,卻在民間引發爭議。這背后折射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 有些法官,該補上深入基層、體察民情、親身實踐這堂必修課了。
在某小鎮,曾發生過一起令人唏噓的鄰里糾紛案件。兩戶人家因門前一棵老樹的歸屬權對簿公堂。法官依據房產登記信息,判決樹木歸房產證上標注的業主所有。從法律條文來看,判決無可厚非。但實際上,這棵樹是兩家祖輩共同栽種,多年來為兩家人遮風擋雨,早已成為維系鄰里關系的情感紐帶。這樣一紙判決,雖然維護了法律的嚴謹,卻讓原本和睦的鄰里關系徹底破裂,甚至引發了新的沖突。類似這樣 “合法不合理” 的判決并非個例,究其根源,往往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缺乏對基層實際情況和人情世故的了解。
現代社會,法律條文日益完善,但現實生活遠比法條復雜。田間地頭的土地糾紛,不僅涉及土地權屬,還摻雜著家族歷史恩怨、傳統習俗;家庭矛盾背后,更是情感、倫理與利益的交織。如果法官只坐在辦公室里翻閱卷宗,依據法律條文機械斷案,而不深入基層去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就很容易陷入 “紙上談案” 的困境,做出的判決難以真正實現案結事了、定分止爭。
深入基層,不是簡單地走走過場、拍拍照。法官需要沉下心來,走進村莊、社區,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家長里短、喜怒哀樂,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情冷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群眾的訴求,把握案件的本質。在一些農村地區,存在著 “先占先得”“輪流耕種” 等約定俗成的土地使用規則;在部分城市社區,鄰里之間相互謙讓、互幫互助的 “潛規則” 也在維系著社區的和諧。這些基層特有的社會規則和文化傳統,雖然沒有寫進法律條文,卻對當地群眾的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法官若能熟悉這些情況,在處理案件時就能更好地平衡法律與情理,讓判決更有溫度。
親身實踐,也是法官成長的關鍵。參與基層調解、協助處理突發事件、體驗群眾的日常生活,這些經歷都能讓法官對社會現實有更深刻的認識。當法官親身感受過農民在土地上勞作的艱辛,就能更理解土地糾紛對他們的重要意義;當法官參與過社區鄰里矛盾的調解,就能掌握更有效的溝通技巧和矛盾化解方法。通過實踐積累的經驗,會成為法官審理案件時的寶貴財富,幫助他們做出更符合實際、更能讓群眾信服的判決。
補上基層實踐這堂課,不僅有助于法官個人的職業發展,更關系到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份有溫度、接地氣的判決,能讓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也能增強群眾對司法的信任。當法官真正走進群眾、了解群眾,司法工作才能真正做到 “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法律是冰冷的條文,但司法者應該有溫暖的心。希望每一位法官都能主動走出法庭,補上基層實踐這堂課,讓公平正義不僅閃耀在莊嚴的法庭上,更溫暖在每一位群眾的心坎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