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終于為豬油“平反”了:被誤解的健康食用油
豬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在過去也被稱之為“國民食用油”,就是說在當時它是一種被中國人廣泛食用的油。
然而,在現代人的飲食觀念里,豬油一直處于“被嫌棄”的地位,甚至被認為是 一種不健康的食用油。
這主要是從20世紀后期開始,隨著西方營養學的涌入,豬油被貼上了“不健康”的標簽,人們紛紛拋棄了用了上千年的豬油,投向大豆油、菜籽油等精煉植物油的懷抱。
然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最新研究卻為豬油“正名”,讓我們重新審視這種傳統油脂。
研究發現,豬油在抗肥胖和改善腸道健康方面有著獨特的營養功效。與玉米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相比,食用豬油的小鼠體重更輕,脂肪沉積更少,血清膽固醇水平也顯著更低。
這一結果顛覆了人們對動物脂肪的傳統看法,表明豬油或許比部分植物油更契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豬油對腸道健康的積極作用尤其引人注目。研究人員利用測序技術發現,食用豬油的小鼠腸道菌群豐富度和多樣性明顯高于玉米油和菜籽油組。腸道菌群越豐富多樣,通常意味著腸道環境越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豬油的小鼠體內有益菌更多,特別是乳桿菌科和毛螺菌科等有益菌群,這些菌群在維持腸道屏障功能和調節免疫反應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豬油對膽汁酸代謝也有調節作用。膽汁酸是膽固醇代謝的產物,不僅參與脂肪消化吸收,還在調節能量代謝和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食用豬油的小鼠體內初級膽汁酸如膽酸、鵝去氧膽酸和熊脫氧膽酸的水平顯著高于玉米油和菜籽油組,而這些膽汁酸已被證實能夠降低肥胖和炎癥反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適量食用豬油能幫助控制體重、改善腸道健康。
豬油的這些健康功效與其獨特的脂肪酸組成和分子結構密不可分。豬油的脂肪酸比例相對平衡,飽和脂肪酸含量為38%-52%,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36%-42%,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11%-18%,可能更能滿足人類的營養需求。
這種特殊的分子構型與人乳脂肪高度相似,不僅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還能促進其他營養素如礦物質的吸收。
最新研究還發現,sn-2位棕櫚酸酯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緩解腸道炎癥的功效,進一步為豬油的健康價值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然,豬油雖好,但食用時也需注意適量。專家建議成年人每日豬油攝入量控制在30克左右。
豬油特別適合煎、炒等高溫烹飪,因為它在高溫下更穩定,不易氧化產生有害物質。
不過,豬油的食用還應結合個人健康狀況和飲食需求,科學合理地融入日常飲食中。
例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肥胖者,應謹慎攝入豬油,因為過量食用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
總的來說,豬油并非“洪水猛獸”,它有著獨特的營養價值和健康功效。我們應摒棄對豬油的偏見,在享受它帶來的美味時,也要科學合理地食用。
你家還吃豬油嗎?愛吃的朋友們,又可以放心的去購買豬板油來煉油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