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問題困擾不少職場人,一些人選擇“帶飯上班”,實現健康飲食。“受夠了吃外賣,做飯成了一項自我要求”“每頓飯都會計算熱量,嚴格控油控糖”……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健康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職場年輕人選擇“帶飯上班”等,以實現飲食營養均衡和體重管理。近日,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的一項調查顯示,78%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內進行過系統的體重管理。
(5月17日《工人日報》2版)
“帶飯上班”熱潮背后,折射出的是職場人對健康生活的迫切追求,也暴露出外賣餐飲行業長期存在的健康隱患。應對“職場肥胖”,不能僅僅寄希望于年輕人“帶飯上班”,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外賣餐飲行業轉型,構建更加健康的職場飲食環境。
長期依賴外賣和周邊餐館,已成為職場人健康的一大威脅。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周耀輝指出,外賣食品往往存在飲食結構單一、營養攝入不均的問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居民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并合理搭配,但外賣為了追求口味和出餐速度,常常使用大量調味料和高熱量食材,重油、重鹽、重糖的烹飪方式成為習慣。這些食物雖然能滿足一時的味蕾享受,卻難以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長期食用容易導致熱量過剩、脂肪堆積,進而引發肥胖以及一系列慢性疾病。
“職場肥胖”現象日益嚴重,不僅影響個人身體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給職場人帶來身心雙重壓力。年輕人選擇“帶飯上班”,本質上是對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動選擇,也是對不健康外賣飲食的無奈反抗。“受夠了吃外賣,做飯成了一項自我要求”“每頓飯都會計算熱量,嚴格控油控糖”,這些心聲道出了職場年輕人的健康焦慮。通過自己做飯帶飯,他們能夠自由選擇豐富多樣的食材,精準控制油鹽攝入量,計算一天需要的熱量。“帶飯上班”雖然是一種有效的個人健康管理方式,但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職場飲食健康問題。畢竟,并非所有職場人都有時間和精力自己做飯。
面對年輕人“帶飯上班”熱潮,外賣餐飲行業應當積極反思并主動轉型。外賣商家應優化菜品結構,推出更多營養均衡、低脂低鹽的健康餐品,在保證口味的同時注重食材的搭配和烹飪方式的創新,比如也需要借鑒“帶飯上班”的模式,將套餐的熱量計算出來,將套餐的熱量標注在飯盒上,供職場青年選擇適合自己熱量的套餐。或者將每道菜的熱量同時公布出來,讓他們自己選擇搭配。
年輕人“帶飯上班”,外賣餐飲的“大油大鹽”也該減減了!只有適應需求才能有廣闊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