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北方人民崇拜的女神
碧霞元君,亦稱作“泰山玉女”,其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通常尊稱其為“泰山奶奶”或“泰山老母”,是一位深受民間敬仰的道教女神。在她的故鄉山東,當地女性對碧霞元君的崇敬尤為虔誠。在齊魯這片土地上,幾乎每戶人家都會在家中某個隱蔽的角落供奉一尊“泰山老母”的雕像。每逢月初和月中,即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家中的長女會在三餐前準備豐盛的食物,虔誠地祭祀“泰山老母”,并祈求其庇佑。山東人民普遍相信泰山老母具有極高的靈驗度。
關于碧霞元君的起源,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碧霞元君是黃帝時候的玉女?!队衽肌泛汀冬幊赜洝酚涊d:黃帝建造岱岳觀之時,曾經派七位女子到泰山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之一,后來修道成仙。
一說她是泰山玉女,乃泰山神之女。《玉女傳》說:“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p>
一說她是東岳大帝之女,和東岳大帝居于泰山。張華的《博物志》說:姜子牙為灌壇令時,灌壇一年未見大風。一夜,周文王于睡夢中見一個婦人哭于道邊,乃問其因何哭泣,婦人答日,其為東岳泰山神之女,嫁為西海婦,明日欲返家探親,忌憚姜太公在灌壇頗有德政,不敢乘風暴過灌壇,故在此大哭。次日,文王憶起夢境,乃召姜太公回京,灌壇旋即風雨交加,泰山女神所乘也。
另一種觀點認為,碧霞元君實際上是漢明帝時期的石玉葉,其靈魂寄托于泰山。據《玉女卷》記載: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有女石玉葉,貌端聰穎,三歲而知人倫,七歲聞法,嘗朝拜西王母。十四歲忽有感于王母之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點,乃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煉。天空山即泰山,黃花洞乃一石屋也。三年丹成,元神顯現,光芒照耀,于是依附于泰山。從此泰山有玉女神。
漢時即有信徒于泰山之巔立神女石像奉祀,并開鑿玉女池。至五代,殿堂崩塌,神像委棄于地,玉女石像亦沉于玉女池內。宋真宗封禪泰山,于玉女池中凈手,見玉女石像浮出水面,遂令疏浚玉女池,以白玉重雕玉女像,命有司建祠,易名為“昭真祠”,賜號“圣帝之女”,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昭真祠易名為“靈應宮”,后又擴為碧霞宮,皇帝賜號“碧霞元君”。
道教則認為碧霞元君原為上界天仙,已證得太青玄之位,見眾生受苦,于是分身化氣,降臨泰山,化為玉女之身。玉帝冊封她碧霞之號,統領泰山的神兵天將,并察看人間善惡,護國安民,普濟群生。
在明清時期,有人撰寫了《泰山娘娘寶卷》,詳細記載了泰山娘娘的神奇事跡。這本書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被道教視為經典之作。北方民間對碧霞元君的崇敬之情尤為深厚,將她視作佛教中觀音菩薩般的神圣存在,認為她有求必應。碧霞元君不僅護佑農耕、商業、旅行和婚姻等事宜,還能夠治病救人,保佑婦女順利生育和兒童平安無事。因此,婦女們特別虔誠地信仰碧霞元君?;谶@種信仰,不僅泰山,全國各地也興建了許多“娘娘廟”。據記載,舊時的北京城內就有大約四十座娘娘廟。這些廟宇除了供奉碧霞元君,兩側還供奉著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女神。時至今日,碧霞元君的香火依舊旺盛,人們不畏艱辛地攀登泰山之巔,許愿和還愿,向她祈求庇護。
碧霞元君的圣誕為農歷的四月十八日(一說農歷的三月十五日)。這一天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