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27國領導人出席。這場本聚焦歷史紀念的盛典,卻因大洋彼岸的聲音掀起波瀾。
特朗普在閱兵前夕于社交媒體拋出重磅言論,宣稱要將美國退伍軍人節改為“一戰勝利紀念日”,每年5月8日定為“二戰勝利紀念日”。他還強調美國對二戰勝利貢獻最大,甚至直言“美國的付出遠超其他國家”。這番表態瞬間引發輿論震動。
特朗普(資料圖)
回顧美國退伍軍人節歷史,該節日源于1918年11月11日一戰停戰,1938年被美國國會立法定為“停戰日”,1954年更名退伍軍人節并列為聯邦假期,本是紀念多場戰爭老兵的重要日子。特朗普此舉,等于直接抹去其他戰爭中美國老兵的專屬紀念意義。而將5月8日定為二戰勝利日同樣爭議巨大,學界公認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才是二戰正式結束節點,5月8日僅是歐洲戰場勝利日,這一設定無疑忽視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經歷。
再看二戰真實歷史,美國參戰并非單純為解放世界。二戰前,美國向德國、日本輸送大量貸款及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日本初期侵略亞洲各國時,大半戰略資源都來自美國。美國構建龐大軍工體系,即便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出于削弱歐洲老牌強國、登頂全球霸主的目的,遲早也會介入戰爭。
而在歐洲戰場,蘇聯才是貢獻最大的國家。諾曼底登陸前,蘇聯紅軍獨自承受歐洲戰場主要壓力長達三年。德國近八成軍隊在蘇德對抗中折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等二戰關鍵轉折點均發生在蘇德戰場。俄羅斯為二戰勝利付出超3000萬生命代價,這份犧牲舉世皆知。
特朗普這番“搶功勞”言論,不僅引來俄羅斯駁斥,連缺席此次閱兵的朝鮮領導人都用實際行動替俄方出了口氣。就在俄羅斯勝利日前夕,朝鮮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多枚疑似短程彈道導彈,導彈射程覆蓋韓國全境及駐日美軍基地。要知道,前一天朝鮮領導人剛視察完朝鮮導彈生產工廠,此番動作針對性十足。
朝鮮試射導彈(資料圖)
朝鮮此舉是對美韓近期擴大聯合軍演、美國計劃在半島部署中程導彈的有力回應。這是朝鮮時隔兩個月再次試射導彈,向外界展示“精準打擊能力”,傳遞“以超強硬對抗強硬”的信號。朝鮮官方將導彈試射塑造為“捍衛主權”行動,與朝鮮領導人“先軍政治”路線高度契合。
朝鮮領導人缺席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其實早有跡可循。當下朝鮮半島局勢緊張,韓國總統大選臨近,朝鮮此前為支援俄羅斯已忙碌大半年。再加上美國準備往半島部署新的戰術核武器,就是為懲罰朝鮮出兵援俄。在這種敏感時刻,朝鮮若高調參與閱兵,無疑會刺激美國。朝鮮一貫奉行“自主外交”,即便與中俄合作,也堅持保持政策獨立性,避免成為大國博弈棋子,此次缺席反倒凸顯其外交智慧。
另一邊,美國自身也計劃在6月14日舉行閱兵,慶祝美國陸軍成立250周年,而這一天恰好是特朗普79歲生日。這場閱兵從籌備起就爭議不斷,華盛頓特區市長擔心重型車輛損壞道路,修復費用高昂;民主黨、共和黨參議員都質疑閱兵的必要性,認為資金應優先用于退伍軍人醫療或基礎設施建設。有人直言,這場閱兵與其說是軍事慶祝,不如說是特朗普的個人宣傳。
普京(資料圖)
兩場閱兵背后,折射出截然不同的邏輯。俄羅斯勝利日閱兵扎根歷史傳統,旨在緬懷二戰犧牲,展示軍事力量,強化外交關系。即便面臨西方缺席壓力,俄羅斯依然通過邀請27國領導人,鞏固與發展中國家關系,像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參與其中,就體現中俄軍事合作深度。
反觀美國閱兵,缺乏深厚歷史根基。美國雖有獨立日游行,但大規模軍事閱兵并不常見。此次閱兵因特朗普個人色彩濃厚,引發國內民眾兩極化反應,支持與批評聲音在社交平臺激烈碰撞。而美國國內對閱兵的爭議,也會影響其國際形象,讓盟友對美國外交政策的連貫性產生質疑。
從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到美俄兩場閱兵籌備,國際局勢正經歷復雜演變。世界仍未擺脫戰爭陰影,俄烏沖突、中東戰爭等“熱戰”持續,新冷戰思維又在蔓延。特朗普的爭議言論、朝鮮的強硬回應、美俄閱兵背后的博弈,都是當下國際關系的縮影,未來全球格局走向,仍充滿未知與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