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學校之一的光華大學建校100周年。5月15日,展覽“一生有光:光華大學建校百年文物文獻展”將在華東師大閔行校區圖書館對外展出。
從校長張壽鏞的手稿,到廖世承、呂思勉、胡適、徐志摩、錢鍾書、顧廷龍、施蟄存等曾在光華任教過的學人手札、墨跡,再到光華期刊、舊影,這一展覽以200余件展品講述了光華大學在現代中國教育史上的發展歷程。
“一生有光:光華大學建校百年文物文獻展”展覽現場
“一生有光:光華大學建校百年文物文獻展”展覽現場
走過二十六度春秋的光華大學
1925年6月3日,在“五卅運動”的急風驟雨中,一群中國知識人決然地拋棄了當時被稱為“東方哈佛”的圣約翰大學的教職與學籍,在張壽鏞、王省三等上海士紳的支持下,創建了一所全新大學——光華大學。隨后,光華大學成立校董會,推選王豐鎬為董事長,并聘請王正延、王寵惠、馬相伯、熊希齡、顧維鈞等為名譽董事。在董事會推薦下,張壽鏞擔任光華大學的首任校長。經過各方協助,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正式成立了“光華大學”。
光華大學校門舊影
最初,光華大學租校舍于霞飛路,并于次年在大西路建設了新校舍(現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所在地)。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光華大學大西路校園成為中國軍隊抗戰要塞。11月9日,大西路校舍遭日軍轟炸。11月12、13日,校園再次遭受日軍炮火襲擊,除中山路(今中山西路)大門外,其余校舍幾乎全遭焚毀,圖書儀器等也損失慘重。
1937年11月,光華大學校舍毀于日寇炮火。圖為被焚毀的大學部男生宿舍。圖片來源:華師大檔案館
其后,光華大學又經歷財務危機、政治壓迫、抗戰毀校等種種磨難。1937年11月,光華大學校董會決定在四川設立光華大學成都分校。3月1日,光華成都分校正式開學,大、中兩部注冊學生300余人。6月,校長張壽鏞經香港、重慶親赴成都指導辦學。當時建立的成都分校即現西南財經大學。1945年7月15日,校長張壽鏞積勞成疾,因病逝世。臨終前留下“復興中華,復興光華!”遺言,以激勵師生繼續奮斗。
光華大學期刊
展覽現場,光華大學首任校長張壽鏞的手稿
1951年10月,上海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合并成華東師范大學,光華大學也由此走完風雨兼程的二十六度春秋。
光華學人翰墨
在光華大學建校百年之際,作為光華事業繼承者的華東師范大學舉辦了“一生有光:光華大學建校百年紀念文物文獻展”,以“學人翰墨”“文獻集珍”“大夏光華”“流光師大”4個版塊,呈現了200余件光華大學的文獻、手稿等,展現光華大學在現代中國教育史上的發展歷程。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展覽所呈現的諸多校史文獻多為首次公開展示。
光華大學舊影
展廳中,“學人翰墨”版塊是此次展覽的重頭戲,展示了張壽鏞、王豐鎬、廖世承、呂思勉、錢基博、胡適、徐志摩、錢鐘書、邵力子、胡樸安、陳柱、田漢、喬石、顧廷龍等人的書信手稿、書法對聯、條幅等50余件。
這些近現代學人都曾在光華任教過,如胡適之于1928年2月應朱經農邀請,在光華大學開設《中國哲學史》講座;學者陳柱曾任光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學者錢鍾書于1933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兩年;學者呂思勉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后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文學翻譯家、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曹未風也曾在光華大學任教;詩人徐志摩歐美游學歸國后,曾任教于光華大學。
展覽現場,錢鐘書手札
蔣維喬手札
呂思勉手札
周有光手札
這里也有曾就讀于光華大學的學人代表,如現代作家周而復于1933年秋入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在校期間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捕,解放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長;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曾就讀于圣約翰大學、光華大學。
在這一部分的展示中,觀眾還能看到展柜里的魯迅編印的《引玉集》一書。此書扉頁有魯迅給茅盾的題贈:“呈茅盾先生,出版人迅,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上海。”這一題語不僅照見兩位文學大家的私人情誼,更暗示兩人對左翼文藝陣線的共同堅守。
魯迅編印《引玉集》
魯迅給茅盾的題贈
1927年11月16日和17日,魯迅分別在光華大學和大夏大學發表以“文學與社會”為主題的演講,這兩次演講均圍繞文學的社會責任與青年使命展開,既成為魯迅思想傳播的重要事件,更是左翼文藝思潮在這兩所學校蓬勃展開的標志。
展柜中,亦呈現了從光華師生轉成華東師大教師如廖世承、施蟄存、顧廷龍、趙善詒等人的手稿、照片及相關文獻40余件。這些手稿的展示也為說明光華大學與華東師大之間的學脈傳承關系。
顧廷龍手札
施蟄存手札
策展人、華東師大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丁小明說,“這些手稿中,施蟄存的《無相庵筆陣》是一份未刊稿,有一些摘錄、掌故等,從中可以看出他之后一些研究的基礎。尤其是關于唐詩百詠的內容,可能就是早年做一些筆記的過程中慢慢積累出來的。張芝聯的《從〈通鑒〉到人權研究》手稿則可以和印刷出版物進行對比,從中看出他對一些問題的認知的變化。另外,學人的信札也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施蟄存手稿
施蟄存手稿
文獻集珍與學脈傳承
“文獻集珍”版塊則集中展示了與光華大學相關的期刊雜志、照片、畢業證書等約90余件。丁小明告訴澎湃新聞,“期刊里有大量關于光華大學的第一手材料。如《光華半月刊》第七期前有錢基博《駢文通義》,后有錢鐘書《上家大人論駢文流變書》,補其父之遺闕,父子同期論學。新文學研究專家陳子善則從《光華期刊》中覓得徐志摩詩作《贈給她》,并證明這是徐志摩此作最初版本的發現。可見,這些期刊對于研究者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一手材料。”
展覽現場
光華大學期刊
光華大學期刊
對于展墻上的畢業證書展示,丁小明說,希望以此呈現出一個歷史的脈絡,講述光華大學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展廳中,最早的一張畢業證書是圣約翰大學的畢業證書。1925年6月,光華雖然從圣約翰大學中剝離出來,但它的很多制度還是有形無形的受圣約翰大學的影響。從畢業證書的形式來看,兩者之間的近似度很高,如兩張英文畢業證書的展示就可看出這一點。另外,展柜里展示1950年的光華大學附中畢業證書與1952年的華師大附中的畢業證書的形式也是一樣的。從中可以看出兩個學校先后的繼承性。”
展覽現場,光華大學中英文畢業證書
光華大學畢業證
光華大學畢業證
光華大學學生證
“另外,畢業證書里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光華大學特別注重從自己的附中里培養學生。如邵貽裘從光華初中、高中到光華大學的畢業證明,以及張清麗從光華高中到光華大學的畢業證明書。”在展墻上的鏡框中,觀眾可以看到一組與邵貽裘有關的文獻與手稿。
展覽現場,一組與邵貽裘有關的文獻與手稿
捐款證明
在中央展柜里,觀眾可以看到顧廷龍寫給助手孫啟治的一組信札。這組信札被裱成手卷,后有鄭重、陸灝、仲威等人的題跋。在邊上的展柜中,則可以看到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施蟄存的書籍與手稿。觀眾還能在展墻上看到光華先賢們的書法作品,包括胡樸安書寫的五言聯,汪道涵書《日就月將》,郭若愚的金文錄楊萬里詩,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吳梅的八言聯,馬相伯錄《世說》句,林語堂錄辛棄疾詞句,梁實秋書《金縷曲》等。
展覽現場,顧廷龍寫給助手孫啟治的一組信札
展覽現場,喬石題詞(左),汪道涵書《日就月將》(右)
展覽現場,林語堂書法(左)與郭紹虞書法(右)
展覽現場,孫貴定信札(上),徐志摩信札(下)
展覽現場
“不隨戰伐銷鴻業,各有風標奮鳳拳。”張壽鏞先生在1945年去世前賦詩贈光華校友,可謂寄意殷殷。當光華大學經歷了漫漫長夜,最終迎來了抗戰勝利與解放勝利后,光華大學“知行合一”“蒼生為心”“格致誠正”的諸多精神傳統,包括光華大學的辦學理念、教育實踐成就等已成為華東師范大學的集體記憶與精神財富。
此次展覽由華東師大圖書館、美術學院、中文系古籍所主辦,光華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中協辦。
展覽將展至6月3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