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 記者 魏薇、許慶瑤】"我在蒙草被你們狠狠地'種草'了!"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記者許俊杰在參觀了蒙草·草博園后感嘆道:"你們在做著很偉大的工程,你們在譜寫著讓人類以后活下去的‘生命方程式’。"
作為2025年"走讀中國"國際媒體交流項目內蒙古行的重要一站,這座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種質資源庫讓各國記者感慨萬千。許俊杰表示,在他的家鄉(xiāng)馬來西亞,常年雨水充沛,草木肆意生長。人們最大的煩惱是忙于除草,而在內蒙古的人民卻在探索、研發(fā)、耕種各類草種,讓"荒漠變?yōu)榫G洲",努力踐行著生態(tài)修復的驚人改變。為了讓"研究變?yōu)槌晒?,無數(shù)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都在背后付諸心血。他們?yōu)槊恳恢曛参铩⒚恳黄寥澜n案,甚至是雜草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內蒙古這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敬畏與遠見,令各國媒體記者無比動容。
據(jù)介紹,自2001年成立至今,蒙草專注生態(tài)草、飼草、草坪草的育種、加工和推廣應用,依托"鄉(xiāng)土種源"與"數(shù)字科技",提供草種業(yè)全鏈條綜合技術及產品服務,致力于用中國草種豐沃中國草原。在呼和浩特市蒙草·草博園內,6.5萬份種質資源、17萬份標本,165萬份土壤,國家種子安全在這里被守護;28萬畝良種繁育及飼草基地,治理各生態(tài)類型區(qū)近3300萬畝,內蒙古生態(tài)修復的成果在這里被看見;33萬平方米制種育苗溫室,年產3億株植物苗的智慧工廠,種子的未來在這里啟航。
這些看似冷冰冰的數(shù)字,背后是草原修復者們在零下30℃極寒中采集種子、在40℃高溫下改良沙地的執(zhí)著。從"死亡之海"庫布齊沙漠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草原,蒙草生態(tài)修復團隊完成的生態(tài)治理工程,恰似一部草原版的《沙丘》史詩。在一些國家,人們用草皮裝點花園;而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人們用草種守護文明。
把種子變成繩子,還能讓種子坐上"加速螺旋塔",層出不窮的治沙黑科技正讓荒漠變綠洲。種子繩是一種新型播種方式,混合種子包、微生物菌肥、保水劑等編織進可降解的紙繩里,利用人工智能作業(yè)平臺搭載種子繩播種機器人作業(yè),滿足大規(guī)模、可持續(xù)、精準防沙治沙的需求。螺旋式繁育塔通過環(huán)境控制技術,讓草種生長不再受環(huán)境、地區(qū)、季節(jié)限制,只需7-10天就能成長。蒙草科研人員根據(jù)"標準"給出的治沙用種規(guī)范,從儲存4500噸各類種子的智能立體庫中,因地制宜篩選抗逆性強、適用范圍廣的優(yōu)質草種應用于沙地治理。
內蒙古的草業(yè)實踐不僅是在種草,更是在為地球編織安全網。當世界在氣候危機中尋找答案時,內蒙古的草原已經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