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無垠的宇宙,在其漫長的演化史中,恒星誕生、發(fā)光、最終走向死亡。它們留下的遺跡——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極端物理條件的實驗室,也是構成未來宇宙圖景的基本磚塊。長期以來,我們認為這些致密天體,特別是那些不涉及質子衰變等不穩(wěn)定因素的,可能擁有極其漫長的壽命,甚至在宇宙進入所謂的“簡并時代”后依然存在數(shù)十億億年。然而,近期的一項重要研究,對這一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指出一種源于時空曲率的量子效應——引力對產生,可能為所有恒星遺跡設定了一個明確的壽命上限,并且這個上限遠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短。
要理解這項研究的意義,我們首先需要回顧恒星演化的終點。當一顆恒星耗盡其核燃料,維持其對抗自身引力坍縮的向外壓力消失時,它的命運就取決于其初始質量。質量較小的恒星會演化成白矮星,這是一種主要由簡并電子壓支撐的致密天體。質量更大的恒星則可能在超新星爆發(fā)后留下中子星,其密度極高,由簡并中子壓支撐。而質量最大的恒星則會坍縮形成黑洞,一個引力場如此強大以至于任何物質和信息(甚至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其邊界被稱為事件視界。
在傳統(tǒng)的物理學框架下,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旦形成并冷卻下來,如果沒有外部干擾(如吸積伴星物質)或內在不穩(wěn)定因素(如假定的質子衰變),似乎可以無限期地存在。黑洞則被認為會通過霍金輻射緩慢蒸發(fā),這是一個由斯蒂芬·霍金提出的量子效應,即在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真空中的虛粒子對在強大引力場的作用下,一個粒子落入黑洞,另一個則成為實粒子逃逸,帶走黑洞的能量和質量。這個過程極其緩慢,對于恒星級黑洞來說,其蒸發(fā)時間通常被認為遠超宇宙的當前年齡。
這項新研究的核心創(chuàng)新在于,它將霍金輻射背后的基本物理圖像——真空中的粒子對產生并受引力場影響而分離——推廣到了不具有事件視界的致密天體。研究人員提出,時空的曲率本身就可以誘導虛粒子對的產生,并在強大的引力梯度作用下,使得其中一個粒子獲得足夠的能量成為實粒子逃離天體,而另一個粒子則被束縛或落回天體,這同樣導致天體損失能量和質量,表現(xiàn)為一種緩慢的“蒸發(fā)”。他們稱這種機制為“引力對產生”引起的輻射,它本質上是霍金輻射的一種更普遍的表現(xiàn)形式,適用于任何具有顯著時空曲率的區(qū)域,而不僅僅是黑洞的事件視界。
他們深入研究了這種引力對產生引起的輻射如何影響恒星遺跡。通過建立簡化的模型,研究人員計算了白矮星、中子星和恒星級黑洞的質量損失率和衰變時間。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蒸發(fā)”機制的效率與天體的平均質量密度密切相關:密度越大,時空曲率越強,引力對產生的速率越高,天體的衰變越快。具體來說,他們得出了一個衰變時間與平均密度成反比的比例關系,大約為τ∝ρ^?3/2。
這項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結果是它給出的具體衰變時間估算。根據(jù)他們的計算,白矮星的壽命上限約為 10^78年。雖然這個時間仍然非常漫長,遠超宇宙目前約 10^10年的年齡,但與之前一些估計的白矮星在沒有質子衰變的情況下可能持續(xù)到10^1100年相比,是一個巨大的縮減。這意味著,即使質子不衰變,白矮星最終也會由于引力對產生而消亡。
對于密度更高的中子星和恒星級黑洞,論文計算出的衰變時間約為 10^67 年。這個結果同樣令人驚訝,因為它表明中子星的壽命與恒星級黑洞的壽命處于同一量級,盡管中子星沒有事件視界。這進一步支持了引力對產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輻射機制,而非僅限于黑洞。這個時間尺度也比之前認為的黑洞蒸發(fā)時間要短,盡管這取決于用于計算黑洞蒸發(fā)率的具體模型和假設。
這項研究的意義是深遠的。首先,它為恒星遺跡的最終命運提供了一個新的物理機制。它表明,即使是宇宙中最穩(wěn)定的一些結構,也無法逃脫由時空曲率和量子效應共同決定的緩慢衰減過程。這挑戰(zhàn)了我們將這些天體視為“永恒”結構的直覺。
其次,它極大地縮短了我們對宇宙遠期未來的預測中,恒星遺跡存在的持續(xù)時間。在關于宇宙熱寂或最終狀態(tài)的討論中,白矮星通常被認為是構成未來宇宙的主體之一,其壽命長短對宇宙最終的圖景至關重要。這項研究提出,恒星遺跡將在比之前設想的更短的時間內“蒸發(fā)”殆盡,這將加速宇宙進入一個更加空虛和低能的狀態(tài)。
第三,這項工作加深了我們對引力與量子力學相互作用的理解。引力對產生是連接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場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在黑洞事件視界之外探索這種效應,為研究量子引力效應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盡管目前仍是理論層面的探索。
當然,正如所有前沿研究一樣,這項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其模型對恒星遺跡進行了簡化處理,現(xiàn)實中的天體具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和密度分布,這可能會影響精確的衰變率。未來的研究將需要更精細的模型來驗證和改進這些計算。此外,引力對產生引起的輻射效應極其微弱,在可預見的未來幾乎不可能直接觀測到,因此其驗證主要依賴于理論的自洽性和與其他物理理論的協(xié)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