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沈陽市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依托創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無廢城市”和打造“儲能之都”“北方氫都”,發揮先鋒示范的“矩陣”效應,構建政策體系、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項目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新時代全面振興注入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
政策引領
搭建綠色發展“四梁八柱”
印發碳達峰實施方案、試點城市建設方案,出臺工業、能源、交通運輸等領域專項方案,市級碳達峰“1+10”政策體系全面構建完成。聚焦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系統推動發展方式轉型,協同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大力推進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2024年,全市新能源裝機累計并網373.1萬千瓦,同比增長32%,新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4.8%;新能源發電量71.1億千瓦時,裝機量和發電量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制造單位74家、省級270家,數量連續領跑東北。通過技術改造、資源循環利用等措施,推動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超15%。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全技術路線布局儲能裝備制造產業,推進項目全部達產后,整裝電池年生產能力76.5GWh。于洪區百萬級儲能電站列為國家級試點示范項目。
全面開展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建設,完成熱源清潔化改造2.5億平方米;積極推廣超低能耗建筑,新建建筑100%執行綠色標準;推進農村“煤改潔”工程,完成超21萬戶清潔取暖改造。在國家清潔取暖試點考核中,連續兩年成績均為A級。
不斷完善綠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全市地鐵運營里程達188公里。2024年,全市共更新巡游出租汽車2471臺(其中純電動出租汽車2057臺),出租車電動化推廣更新總量、更新占比和補貼發放額度均列全省第一,被省推進交通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省推廣。
助企惠民
打造綠色共建“強磁場”
通過財稅引導、金融支持、市場撬動等組合拳,激發全社會綠色轉型活力。
對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0%給予補助(最高200萬元),對新能源裝備制造、儲能電站等重大項目提供專項貼息。
開展碳達峰場景發布征集工作,建立綠色技術推廣庫,發布39項節能降碳技術;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助力企業智能化改造。
評選首批14家“零碳”工廠,給予政策傾斜與品牌宣傳支持;搭建綠色金融服務平臺,18家銀行提供70項綠色金融產品,覆蓋300余個項目。
疊加國家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推動更多節能降碳產品進入百姓生活。家電消費向綠色節能和智能化方向升級,今年以來,二級以上能效家電已累計實現零售額3.41億元,同比增長75.5%;市財政發放補貼3.4億元,直接支持消費者更新新能源汽車2.76萬輛。
項目建設
集聚綠色低碳“新動能”
沈陽市以重大項目為抓手,2025年,新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兩個集群共計劃實施重點項目120個,總投資超1500億元,形成“開發-制造-應用”的綠色低碳產業生態。
華潤康平30萬千瓦風電、國華遼中15萬千瓦風電等項目竣工投產,新增光伏裝機37萬千瓦,增速創歷史新高。
磁懸浮儲能飛輪產業基地,全釩液流電池、鋰電池材料等項目落地,總裝機60萬千瓦的新型儲能項目列入全省第一批建設計劃,助力打造“儲能之都”。
引進深圳氫時代等頭部企業,建設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基地,推動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
東北首座光儲充放智能綜合節能項目在市民服務中心投用,年減碳429噸;沈北新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形成可復制的“沈陽經驗”。
下一步,市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錨定“雙碳”目標,加快推動沈陽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進程,加大政策供給、項目攻堅和改革創新力度,持續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和城市低碳競爭力,引領東北振興發展向“綠”而行、向“新”而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