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當AI技術重塑教育形態,家庭教育既迎來了智能技術打破時空壁壘的機遇,更面臨價值引領和技術賦能如何同頻共振這樣的深層命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王浩15日對記者表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戰略部署”。
記者了解到,一年前,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以破解當代家庭教育問題與挑戰為使命,在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際,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教師發展學院承辦的“數智賦能·教聯共育——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主題論壇召開,旨在探索家庭教育創新路徑,推動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我們需要用科技守護教育的溫度。”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指出,當前,學校正通過技術創新重構教育關系網絡,以智能系統破解大規模、個性化指導難題,以數據連通打破“家、校”信息孤島,以平臺思維整合社會育人資源,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數字時代獲得精準化、全周期的成長支持。
在論壇上,“知心慧語”智能陪練系統升級版發布。據介紹,這一系統經過一年的迭代創新,從1.0版繪制“親子能力圖譜”,首創自適應學習模式;到2.0版增強“智能情境陪練”,實現多模態交互訓練;到如今3.0版實現“氣質類型匹配”,開創個性化溝通新范式,完成了AI賦能家庭教育的“三級跳”。“同樣的情境,同樣的表達,不同年齡、性別和氣質類型的孩子的反饋是不一樣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閆寒冰指出,“家長們要學會用適切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知心慧語’3.0可以幫助家長更為精準地找到解決溝通難題的密鑰。因為情境具有更強的擬真性,家長就更容易將學習到的技能遷移到生活中去”。3.0版綜合年齡、性別等因素,運用算法,能夠模擬四大氣質類型孩子的典型語言特征與內容特征,并根據對話內容調整回應節奏和深度。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上海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副主任尹后慶指出,當家庭教育從傳統的“家事”上升為重要的“國事”,當協同育人從零散的探索轉向系統的建構,大眾正見證著中國家庭教育事業的深刻變革。“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育人變革,我們要以數智韌性應對教育焦慮,用智能溫度化解代際隔閡,強化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個性化指導服務中的支持功能。”他說。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育工會主席張艷萍分享了題為《道為術先——關于家庭教育誤區的一點思考》的報告。她深入剖析了當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本末倒置現象,強調教育理念比教育方法與技術更為根本,呼吁家長回歸教育本質,避免陷入功利化育兒的誤區。
在《數字時代老年人與兒童的共學互學:文化意義與教育價值》的報告中,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家成提出了隔代共學互學的新模式。他強調,數字技術為代際互動注入新活力,老年人向兒童學習數字技能,兒童則從祖輩身上傳承傳統文化,形成雙向互學的終身教育形態。
在論壇上,研究院面向全國461所“校家社協同育人聯盟”學校,正式發布年度家庭教育普適活動——“開好家庭會議,促溝通·育未來”,旨在讓專業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每個家庭觸手可及的日常實踐。這項活動以“輕量化、可操作、易傳播”為特色,從學校動員到資源提供,從主題研討到實踐打卡,再到經驗分享、成果展示和持續推進,七步流程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實踐閉環。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