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這樣的家庭結構是中國特色,也帶來了中國式家庭教育。那么,祖輩與孫輩之間的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對此,本周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之際,來自滬上不同學科的教授在家庭教育主題活動周中各有一說、各執一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讓千家萬戶的“家事”變為社會關注的“國事”。根據促進法第一章第十三條規定,每年5月15日國際家庭日所在周為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今年5月15日,是第4個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以“家教伴成長、潤心護未來”為主題。在上海,2025年上海家長學校家庭教育宣傳周活動也在當天發布,共開放145場公益家庭教育活動,涵蓋親子研學共創、家庭閱讀分享、精品主題講座、特色人文行走等豐富形式,并實現全市16個區全覆蓋。
龐維國教授。
龐維國是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也是華東師大家庭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他長期研究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問題。基于心理學實證研究,他試圖闡釋在不同類型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養對兒童創造力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其團隊研究中,受訪家庭被分為4類。其一,是親子核心家庭,也就是家中除了父母雙親,沒有祖輩。其二,是親子不與祖輩同住,但與祖輩互有往來。其三,是家中三代人同住,但父母主導家庭教育。其四,也是三代同住,但因種種原因,家教的“話語權”在祖輩一側。
通過比對和測試,龐維國等發現,兒童創造力在第二種類型家庭中發展得最好,而在第四種類型家庭中發展得最不好。他們聚集在小學年齡段的兒童創造力研究,同時發現男孩更易受到某些家庭教育的不利影響,創造力會越來越下降,而女孩的創造力受此影響相對較小。他表示,這一性別差異表現,可能與老一輩更加寵溺男孩有關,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結果。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閆寒冰解讀家校社協調育人課題。
那么,為何祖輩主導家庭中的孩子創造力最差?在“數智賦能 教聯共育——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主題論壇上,龐維國綜合海內外同行研究認為,首先,祖輩的強勢控制,往往重點關注安全而不是教育;其次,祖輩不太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相對更加關注衣食起居;另外,在祖輩掌握下,一些父母反而推脫甚至放棄教育孩子的應盡責任。
李家成教授。
然而,在祖輩育兒問題上,還有另一面的聲音。同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家成來自教育學部,也是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他通過在以外地為主的家庭教育實驗發現,數字時代老年人與兒童的隔代共學互學新模式,正在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價值。
李家成強調,當前,正是數字技術為代際互動注入新活力:老年人向兒童學習數字技能,兒童則從祖輩身上傳承傳統文化,形成雙向互學的終身教育形態。教育價值之外,“一老一小”共學互學還有文化意義。
他認為,相對于缺乏“隔代教育”基礎的歐美國家,有著類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形態的亞洲、非洲等國,老人與兒童隔代互學豐富并發展了全球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對人類發展中代際關系價值的尊重,也彰顯出終身學習的價值觀與思想方法。
情景劇《愛的雙重奏》。
家庭教育,可跨越代際,也跨越山海。在2025年上海家庭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中,“一家親——兩岸家庭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啟動,上海家長學校將整合優質課程、主題講座、親子活動等教育資源送入臺商子女學校、社區和相關機構;同時,上海開放大學與喀什地區教育局聯合實施“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力賦能計劃”,今年計劃在莎車、澤普、葉城、巴楚四縣開展。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按照“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教育愿景,目前上海家長學校在全市212個街道(鎮)掛牌“上海家長學校工作站”,依托“1+21+X”三級家庭教育協同服務體系,全力推進“上海家庭教育15分鐘服務圈”建設。
原標題:《上有老、下有小,隔代教育到底好不好?家庭教育宣傳周:不同學科教授各執一詞》
圖片來源:受訪高校
題圖說明:上海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活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