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畫像
2011年3月30日,國務院通過決議: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為“中國旅游日”。之所以要把旅游日定在這天,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記》中的首篇游記《游天臺山日記》,是在1613年5月19日開篇的。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一說是1587年1月5日)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其祖上富庶,多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曾有“南州高士”之稱。大文豪文征明的祖父和父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等,都曾在徐府做過塾師。
徐霞客的高祖徐經與唐寅(伯虎)相交甚厚。兩人同去京師參加會試,因太過張揚、揮金如土,受到眾人忌恨。當時,因唐寅、徐經與主考官程敏政有舊,故二人抵京后曾上門拜訪;結果,被唐寅的同鄉都元敬拿來做文章,說徐經伙同唐寅出資向程敏政賄買試題。
放榜之際,諫官華昶彈劾程敏政出賣題目。弘治帝震怒之下將“程敏政、華昶、唐寅、徐經都下獄聽勘”。盡管后來查無實證,但徐經、唐寅二人的舉人資格、會試成績均被剝奪,并不得再參加科舉。
徐家后人因為此事大多遠離官場、不愿再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徐霞客父親徐有勉一生隱居鄉間、侍弄園藝,不愿為官、不愿同權勢交往,志趣寄托于山水之間。
徐霞客受父親影響,從小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書籍,立下“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十五歲那年,徐霞客曾應過一回童子試,但未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并不勉強,鼓勵他博覽群書、做個有學問的人。
連環畫中的徐霞客形象
連環畫中的徐霞客形象
徐霞客的祖上傳下來一座藏書樓“萬卷樓”,這給他讀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徐霞客的閱讀面很廣,尤其鐘情于地經圖志;對于古今史籍、輿國方志、山海國經等等,都有所涉獵。此外,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過的書籍。據其族兄徐仲昭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幾比四庫”。
徐霞客讀書、可不“盡信書”。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地理著作,很多都是歷代沿襲、轉抄自先人的,很少有人實地考察過。于是,他就想一個問題:如果前代的人寫錯了,那么后代的人肯定也就跟著錯。因此,徐霞客讀書時常疑古辨偽、一直抱著“拿來主義”的態度。
比如,對于長江的源頭,在經典著作《禹貢》中說是“岷山導江”,后來不少人都沿襲這一說法。他就懷疑這是前人的錯誤,因為《禹貢》的說法解釋不通:為什么長江比黃河長,而長江之源那么短,黃河之源卻那么長?……隨著讀書越來越多,徐霞客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他感到,“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于是想探奇測幽、實地考察。
徐霞客18歲時,父親病故。三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出游考察的想法。古時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規矩,由于老母在堂,故徐霞客考慮再三、沒有成行。
徐霞客是父母的“老來子”,母親王氏是在41歲時生下的他。王氏是個大家閨秀,且高尚大度、樂善好施。據記載,某年除夕時,他們全家正吃年夜飯,王氏突然想起鄰居家缺糧,于是就讓家人放下筷子,為鄰居送去糧食,然后全家人才繼續吃年夜飯。
徐霞客則是個極孝之人,“母病亦病,母不食亦不食”。老母病逝前,徐霞客甚至祈求神靈、將母親的病痛轉到自己身上。
母親非常賢德,也喜歡遠足。她看出了孩子的心思,對徐霞客的想法給予極大支持,特地為他縫制了一頂遠游冠。徐霞客年輕時出游,行前必請示母親,并約好歸期,每次“無不及約而返”。每次回來,他還會將路上的見聞向母親詳細講述。為讓母親身臨其境,他還經常手繪景區圖讓母親觀看。
徐霞客旅行路線圖
徐霞客游華山時,突然心有異感,于是連忙趕回家。到家后,發現家里果然出了問題,母親生病了。母親八十大壽時,徐霞客專門請人為母親畫了幅《秋圃晨機圖》,還四處求名人大家為母親題辭,然后刻于石上、并建“晴山堂”把石刻鑲嵌壁上。
母親過完八十大壽,徐霞客一度罷游,想在家陪侍母親。王氏為激勵其志,就命徐霞客陪自己游覽句容、荊溪等地。對于徐霞客的母親,后人有“霞客之奇,王氏成之”的評價。
從21歲那年開始,徐霞客告別書齋生活、出游圓夢,直到生命結束,他共度過了34年的旅行生涯,游歷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及現在的19個省、市、自治區。徐霞客一生中結交了黃道周、靜聞等摯友。其中,靜聞曾陪其遠游。
黃道周為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民族英雄,以耿直、忠節著稱。面對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他曾厲聲呵斥崇禎皇帝:“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黃道周最后因抗清失敗被俘。臨刑前,他大義凜然,咬破手指、留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并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
據記載,黃道周被行刑以后,頭已斷、而其身仍"兀立不仆"。死后,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現了"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字。后來,清朝的乾隆皇帝為褒揚黃道周的忠節,追謚“忠端”。
靜聞的名氣相對于黃道周,小了一些,但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靜聞是當時浙江天臺迎福寺蓮舟上人的弟子,他“禪誦垂二十年,刺血寫成《法華經》,愿供之雞足山”。崇禎九年(1636),他陪同徐霞客一起出行。一路上,他們“曉共云關暮共龕,梵音燈影對偏安”,結下深厚友誼。
靜聞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慈悲善良、寬容厚道,一言一行都嚴守戒律。崇禎十年(1637)二月十一日深夜,他們在湖南衡州府(今衡陽市)境內遇盜。危急之中,大家紛紛赤身跳入水中,在盜賊的刀劍之下逃生。
黃道周畫像
而靜聞獨自留在船上,舍命向盜賊乞求,保住了佛經和徐霞客的許多重要書籍、文稿。后來,盜賊放火燒船,他為了救火,被刺兩刀。盜賊離開后,他又在烈焰和寒冷的河水之間往返穿梭,搶救物品,直至船只沉沒。此后,他一直在岸邊等物品主人來認領。
第二天早上,他與徐霞客劫后重逢,看見徐霞客只穿著單衣單褲,冷得發抖,又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徐霞客穿上。那一年的六月,他們走到廣西境內時,靜聞病倒了。徐霞客一邊獨自搜奇訪勝,一邊設法照顧他。
當靜聞病重時,徐霞客為他雇馬、雇車、雇轎子。但可惡的轎夫竟然把徐霞客騙了,靜聞被丟在天妃廟。徐霞客好不容易找到靜聞,見其病重、不宜行動,只好將他暫留廟中,并找醫生予以救治。
徐霞客感覺廟里的和尚不靠譜,直接給他們錢不放心,于是就親手給靜聞買蔬菜和做粥的食材。和尚得不到想要的便宜,就挑撥、蠱惑已經處于譫妄狀態的靜聞,說徐霞客吝惜錢財、不顧靜聞的生命。
對于靜聞的誤會、和尚的中傷,徐霞客全然不介意,仍然照顧靜聞。但靜聞從此一直未愈。到了南寧后,靜聞已不能與徐霞客同行。徐霞客離開南寧之前、去崇善寺告別時,看到靜聞的居室有裂洞、漏風,就出錢請人修整,并把所有錢留給了寺里的和尚,托其照顧靜聞。
徐霞客想游歷一段時間后、再來這里與靜聞相會。到時候,即便靜聞有了不測,也好帶走靜聞的尸骨。徐霞客后來在《哭靜聞禪侶(五)》中追述了這一情景:“別時已恐無時見,幾度臨行未肯行。”
這一別竟成了“永訣”。靜聞凄涼地死在崇善寺后,寺里的僧人竟然連棺木都未給置辦,草草將其火化。徐霞客離別七十五天后趕回南寧,到崇善寺打聽靜聞臨終情形時,得知靜聞的遺言是:“我志不得達,死愿歸骨于雞足山。”
靜聞禪師墓塔
徐霞客于是決定攜帶靜聞的遺骨同行。和尚為了瓜分靜聞的佛經和衣服,百般阻撓刁難,甚至威脅說要把徐霞客殺掉。徐霞客臨危不懼,經過艱難努力、最終拿到了靜聞的遺骨。
一年之后,徐霞客背著靜聞的遺骨,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了雞足山悉檀寺。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六日,在雞足山僧侶的幫助下,徐霞客在文筆山上建塔將靜聞的遺骸安葬在下面,并將血經安放于悉檀寺。
一個佛教徒為了心中虔誠的信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獻出了生命;一個旅行家為了人間真摯的情誼,歷盡艱辛,將其骸骨送達目的地,幫助死者圓了夢。這些都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兩個人都做到了。因為他們是有志向的人。
如去感嘆:死生之事大矣哉;如果有比死生之事更大的,那必然就是人的志向。
徐霞客游至云南麗江后,因足疾無法行走。崇禎十三年(1640年),病況愈甚,云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陰,崇禎十四年正月(1641年3月8日),56歲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
三百多年后的1959年4月5日,毛主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曾說了怎么一段話:“如有可能,我就游歷黃河、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生物學家、文學家,只準騎馬,不準坐車…
“騎馬對身體實在好,一直往昆侖山,然后到豬八戒的那個通天河,翻過長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從金沙江到崇明島。我有這個志向,……我很想學徐霞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