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F20241101
家庭親子專刊
國際家庭日特 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1013 篇文章
聯合國確定每年5月15日為國際家庭日,旨在提高對家庭問題的認識和促進家庭福祉。
提到近期的國產劇,不得不提《無盡的盡頭》,好看得讓人刷得停不下來。電視劇聚焦近年來國內頻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并把許多真實案件,如邯鄲三個“惡童”等搬上了熒屏,推薦大家都去看看。
很多人會覺得,未成年人做突破底線的事情,是這些小孩骨子里壞,然而,細細探究一下會發現,他們的“壞”可能是父母縱容式養育的后果:
如電視劇一開篇的張文軒墜樓案,犯案的黃家旺、陳小斌,父母都對其采用“放養”,特別是“主犯”黃家旺的父親婚內出軌,對家庭缺乏責任感,導致他們完全沒有“邊界感”。
又比如,墜湖案中,10歲女孩楊慧慧對繼父帶來的一雙弟妹長期言語和肢體虐待,并多次撒謊,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母親憎恨乃至對繼弟繼妹“起殺心”,究其根本,她的親生父母對她就是“只給錢不管教”。
這些年來,很多家庭已經摒棄了“懲罰式教育”,不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與此同時滋生了與之相反的“縱容式教育”,并結出了諸多“惡果”,《無盡的盡頭》就是這一面的反映,值得全社會集體深思。
為此,在今年的國際家庭日,一杯咖啡將借《無盡的盡頭》的東風,與大家探討“縱容式教育”的盡頭,是滋生“壞小孩”,最終他們會變成“壞大人”這個令人擔憂的社會性傷害。
案例:
被全家寵壞的“小公主”
如果說《無盡的盡頭》里,都是一些“極端個案”,那么下面這個真實的案例,更具有普遍性:
麗麗,是一個8歲女兒的母親,她最近參加了一個育兒方面的小組,震驚地發現,小組里不少人分享了他們孩子的行為問題,如講述帶孩子時在餐廳的窘迫場面和不準孩子看電視孩子的反抗。麗麗則說,她從來沒有為八歲的女兒依依設定過限制,而且也極少限制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間。
“我想她只是個好帶的孩子”,麗麗聳聳肩說。
那天許多父母對帶著眼紅的心態離開了那次分享會,但隨著大家逐漸了解麗麗一家的真實情況,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當依依和同齡孩子玩耍時,她總在游樂場扮演"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角色:
小伙伴必須按她的規則玩過家家;
別人碰她的粉色水壺就要發脾氣;
輪流蕩秋千?不存在的,她要坐到所有人都放棄。
當別人沒有按依依的意愿行事時,她會撅嘴或大發雷霆,這讓她看起來在情緒上遠不如同齡人成熟。
漸漸地,許多朋友選擇疏遠,而她設法和一個害羞的女孩保持了友誼,這個女孩似乎滿足于做依依想做的任何事情。
麗麗對此頗感欣慰,至少學校里有一個女孩完全理解女兒有多“特別”。
原來,依依似乎是個“好帶的孩子”,是因為麗麗給了她想要的一切。
熬夜?可以。
從網上再買一個新玩具,即使她本周已經買了兩個?可以。
又不做家務?當然可以,你只要專注于做一個孩子和好好讀書,家里我會收拾干凈的。
放縱型教養的“三宗罪”
麗麗奉行的可謂是典型的"放縱型教養"。這種模式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父母毫無原則的過度溺愛。
孩子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在某些情況下,還得到了錢能買到的一切。
在父母眼中,這個孩子被視為“特別的”:比其他孩子更漂亮、更可愛、更受歡迎,或者簡單地說,就是各方面都更好。
因此,她自然應該享受特殊待遇。她不需要為生活瑣事而開動“她那漂亮的小腦袋”,更不必承擔任何家庭責任。
這樣的孩子被過度重視了,這種關系充斥著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注,卻唯獨缺少了必要的成長要求。
1、放縱的父母如何“看待”和“對待”他們的孩子——被“特殊化”的童年。
放縱型教養模式中,關鍵的一點是父母將孩子看作是特別的,父母對待孩子采用的是缺乏紀律和一味放縱的模式。
這種對孩子的功能失調的看法和對待方式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孩子的一種“權利感”。
依依認為她應該成為在操場上挑選游戲的人。她認為她的游戲從根本上來說更好,其他人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她既沒有接受成熟的自我限制,也沒有接受所有健康關系中常見的現實限制。
2、放縱導致嚴重的心理后果——情緒勒索
如果沒有通過設限和挫折來中和孩子不切實際或夸大的看法,孩子就會堅持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并期待以過度關愛和溺愛形式得到特殊待遇。
這種類型的孩子看似被“寵壞了”,實則在情緒上不成熟,沒有能力在健康的關系中用成熟的方式與人交往。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向外界表達任何東西,無論表達的是什么。
并非所有孩子都像依依那樣對這種放縱的教養方式產生相同反應。有些孩子,比如依依,會變得要求多且難相處,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愿;而另一些則對他人要求少,但仍然認為自己有權并渴望得到特殊待遇。
這兩種類型的孩子都認為自己是有權利的,但后者似乎比前者更善于社交和合作。前者容易發脾氣和言語攻擊,而后者則傾向于向父母乞求他們想要的東西。
有趣的是,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看起來比實際更成熟,尤其是在他們小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解釋說,他們的孩子不常發脾氣,這看似是優點,但其實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
然而,隨著被溺愛的孩子離家的時間越來越長,現實世界的挫折感無法避免,而且他們很難應付。
這些早些時候似乎適應得很好的孩子,會開始發脾氣,對朋友說刻薄的話,經常哭泣,或者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
3、放縱及其對人格缺陷的影響——被偷走的抗挫力。
放縱是以孩子的發展為代價的。
可能產生許多潛在的負面后果,這里列出了一些最有可能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潛在的不成熟都與自戀傾向有關。
(1)低挫折容忍度:
難以容忍挫折,并且持續一生。
(2)難以管理憤怒:
難以控制憤怒會導致一種情緒上的不成熟。如果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憤怒管理的問題就是這種童年缺陷的在成人時的體現。
(3)權利感:
期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而當這種情況沒有發生時會感到沮喪,這是一種糟糕的特質。
高要求會損害各種人際關系,并影響關系,不論是親密的關系還是表面的關系。
(4)“優越”的態度:
優越感從一開始就存在問題。它使成熟、互惠的關系變得不可能,并遭到同齡人、同事和伴侶的討厭。
如何把"小祖宗"變回"正常小孩"
縱容的父母可以改變,他們可以回到健康的養育方式里。
值得重申的是,給予孩子適度的溫暖和適當的限制,將幫助像麗麗這樣的父母引導孩子回到良好的發展道路上。
他們可以學會設定適當的限制,比如,要求孩子做家務或幫自己的忙,當孩子想要隨心所欲或要求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時,予以拒絕。舉例來說:
父母可以對孩子要買一件新運動衫說“不”,要他們等到生日或圣誕節再買。
孩子可以完成打掃房間的工作,即使感覺很累。
孩子可以完成這學期的踢踏舞課,不能早退,即使課程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有趣。
通過接受與年齡相適應的失望、掙扎和渴望來培養挫折容忍度和耐心對孩子們有好處。
這并不總是那么容易。
父母必須努力在讓孩子沮喪和滿足孩子的愿望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要求他們學會等待并自己去爭取想要的東西,同時又能對孩子懷有無條件的愛和持續的支持。
孩子們必須努力以健康的方式變成熟,并從堅持和成就中找到自信。什么也不干就想成功,什么也不投入就想得到回報,這樣只會讓自己成長和健康的基礎越來越弱。
真正的愛從來不是無限滿足,而是像園丁修剪枝椏。那些看似殘忍的"剪裁",才能讓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正如《嬌慣的心靈》所說:
“被寵壞的孩子,終將成為最不快樂的大人。”
現在我們還可以補一句:
這些被寵壞的“壞小孩”,還將變成“壞大人”,成為破壞我們社會的威脅,同時也造成他們自己的人生無盡的困境。
當你下次想說“算了,孩子還小”時,請想想他們長大后面對的職場PUA、親密關系危機,那些被放縱的欲望,終將成為困住他們人生的牢籠。
End
作者 | 瑪麗·安·利特爾(Mary Ann Little)博士是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和兼職教授,著有《童年自戀主義:如何培養無私、不追求特權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紅富士(86)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曉雯(155)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書萱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